从1935到2020 第222章

作者:半只青蛙

问话的是个美国记者:

“黄先生,你刚才承认你是共产党了!那么,艾琳娜小姐在哪里?”

上个月黄克的身份彻底暴露后,他也瞬间出了大名,全世界的政要几乎一夜之间都记住了这位把常凯申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超级间谍。

黄克与艾琳娜的关系世人皆知,黄克是共谍,那么艾琳娜又会是什么身份?这是全世界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只是艾琳娜身在苏联,已经谈出公众视线近半年,记者们都不知道她在哪。

黄克早就料 到会有这一天这一问,用和上级交流后得到的答案答道:

“她已回到她的祖国了!”

记者们顿时兴奋了起来。

“哪个国家?”

“苏联!”

记者们哗然了起来。

黄克再看了左手的手表,笑着:“还有五分钟就要进行最后决战了,诸位记者同僚,有兴趣和我一起观战吗?我们可以边看边聊!天津这儿,我是中共的临时的新闻发言人,想问什么,你们可以直接问我。”

中外记者们对黄克这个新晋“名人”的采访,在两个小时后结束,而这时候,日租界里的战斗也已经结束了。

日租界里的正规日军,总数仅有三百多人,余下的全是训练不足的武装侨民和警察,哪里可能挡得住准备充份,上万名红军西北军来自四面八方的围攻,。

当红军宣布战事结束后,这些中外记者兴冲冲地涌到日租界战场抢新闻。

战争是除了天灾外,世界上破坏最高效行为。

昨天还是繁华无比的日租界,只过了不过到小时,就变成了近半破败的废墟。几处日军引为防守据点的建筑,或直接化为废墟,或墙体大半破损或半塌,附近的房屋也多有损坏、倒塌。大战中更引发大火,不到两平方公里的租界里,有几十处建筑起火点,少数是在战斗中引发的,更多的却是日本人自己放的。

记者们到达租界时,控制了这里的红军一边在打扫战场,一边也在努力地扑灭大火。

洋人记者按计划暂时会不会被允许进入日租界的,但是一个意外改变了一切。

这群记者,被红军带领着进入最后的战场,三丰银行。

在三丰洋行那儿,他们看到一辆T26坦克停在一个弹坑里,他是战时故意驶入弹坑,利用弹坑斜度提升射击的仰角。

不过也因为这个作法,他遭遇了三丰洋行守布置在楼上的战防炮的猛烈攻击,朝向洋行的车体装甲表面,能数出的弹坑弹痕就超过了二十五个,两边的履带都被打断。不过因为是特装的“城市作战型”,被加厚到四十毫米的正面装甲经受了考验,没有一发达成击穿效果。三丰洋行被攻下为止,这辆坦克一直在不断地向大楼射击。现场这儿,几名后勤部门的人正给坦克接履带。

不过这辆全身上下弹痕累累的T26,并不是重点。

三丰洋行是日租界的地标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在去年进行了特别的加固加强,在白天的战斗中更是重炮轰击的对像。

如果这时有飞行员飞过租界,从天上向下俯看三丰,这幢三层高的建筑,整个屋顶几乎已不见,最顶层的楼顶完全塌陷,二层的楼板也有一个恐怖巨洞。四面墙体塌了一面,余下三面也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

为了攻下这儿,红军甚至把在山西缴获的两门150毫米榴弹炮也拉到战场,直瞄轰击外墙。(注:该款150炮是阎老西引进德国技术自制,仅造了两门,残存的一门停放在南京理工大学)

至于屋顶和二层的墙板,则是红军动用了仿法制的超口径120毫米臼炮进行攻顶轰击。后者是这是一款由50毫米口径的臼炮发射120毫米超口径炮弹的破楼武器,号称一发炮弹比炮还贵,最大射程只有三百米,射击原理类似迫击炮,设计方面“平平无奇”,不过却是针对三丰大楼这种加固建筑开发的“拆楼器”。(该炮诞生于一战,是为堑壕战而设计)

白天的攻楼战里,围攻三丰大楼的红军朝大楼先发射了二十多发超口径炮弹,直接从顶部砸开了三丰洋行的屋顶。在三丰周边地上的不少大坑,都是这些巨弹炸出来的。

比起南苑守军的凶残,租界这边的战斗由于是红军夜间突袭,守军还来不及控制好妇孺就被大量消灭,租界里的侨民倒是大量地存活了下来被俘。不过在清理日本人最后抵抗的据点三丰洋行时,红军再在地下室里,看到了让人作呕的一幕:上百具的平民尸体堆在那里,红军努力地搜救,从死人堆里找出二十几个幸存者。抢救过来后一问,全是最后时候,疯狂的自己人杀的。

发现这一状况后,黄克立刻在第一时间把所有的中外记者全叫了过去,同时主动地“邀请”国际红十字会以及英、美、法等“友邦人士”介入调查这起“屠杀平民”事件。

日租界战役结束时,红军还在租界里“解救”了八百多名妓女,其中不少居然是日本人。那些在战争时能躲进三丰洋行的,都是相对地位较高的日人大部被杀,而这些日本妓女因为分散在各处妓院,红军攻入时被俘反而逃过一劫。

这些被解救的日本妓女。事后也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对于这些日本最底层的妓女,红军态度象历史上一般,先是检查身体,然后治疗妇科病,并做好未来的安置工作。而在日租界里发现大量日本妓女的事,黄克自然也不会放过,红军宣传部门结合“正义感暴棚”的外国记者,拿日军在战败时大肆屠杀自己妇孺和妓女的事大作文章。

接受采访时,黄克对中外记者道:

“日本这个国家,他们对自己 的人民都这么凶残!一旦入侵中国,这个禽兽不如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对中国人起善意?”

除了妓女外,日租界之战时,红军还在日租界里抓到了大量的中国大烟商人。没有任何客气地,关押,审问,除了反间谍需要留下少部分人外,余下的在大烟商人和勾结日本人的汉奸败类,都在第一时间公审后被枪毙了。除此之外,所有在日租界被抓到中国人,这时全都被 关了起来。

天津“万国租界”的战斗,只持续了十小时就结束了。战后红军收回了日租界和意租界,只有法租界和英租界因为政治需要暂时保留。

事后,大丢面子的意大利人自然是狂怒不止,不过意大利人当年连甲午之后的清政府都不怕他们,红军方面更是没有把“愤怒”的墨索里尼当回事。

而在四月十八日这天,红军向全世界宣布,华北已进入全面战争态,红军将动用一切手段封锁渤海湾,尤其是天津塘沽沿线周边的海域——即未来将在这里大规模地布设水雷。消息传出后,英美法三国更是一片哗然。

因为进入战时状态,当日,红军驻军直接强行进入英法两国控制下的港口码头仓库,将所有仓库里的货物,以记帐的方式强行“征用”。在全面战争中,这属于各国常态。(不过历史上软弱炮党废物,大家明白的。)

发生在华北平津地区日租界的战斗,尤其是红军强攻日租界,强收意租界两事,当天就传遍了全世界。

美国方面,军火、药物版块一片狂涨。美国人在华北没有多少利益,大多数美国人只是惊讶红军在这事上的强硬。

法国政府疯狂地抗议红军的“侵犯法国领土”的行为,英国人更是恐吓威胁一起上,但这些都不能对太原的李润石造成太多的影响。

事后他对黄克道:

“就算英国,法国,意大利,全站在日本那边又如何?相对于另一个历史,我们已经获得了太好的开局了!听到你说过的未来的历史后,我明白了一件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共产党在这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需要经历的磨难与挫折,其实是一丝都不能少的。为了眼前一时的轻松而采取了退让妥协的态度,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更大的代价让我们用更多的牺牲去偿还。”

炉火的温度远远没有烧够!党和红军的同志,都需要更多的烈火煅烧与苦难去磨砺!

他之所以没有现在就下令占领天津的英、法租界,把外国人全赶出去,那是因为塘沽的日军还没有解决,而开战的这几天则是关键。

至于所谓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日战争问题上的态度,或者他们的态度立场问题,以及历史上的租界法案,“外来支援”,李润石根本就没有太在乎过。更多的艰难,更大坎坷,才会把党和红军磨炼得更加强大。

炼火方能炼出金刚,他已经决定,等这一轮战役结束后,华北的局势 稳定下来后,立刻就会强行收回天津地区所有的外国租界。哪怕是到时候英法两边被推到日本人那边,他也不会犹豫。

不仅如此,另一个重大的政策,他也决定修改——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不会再有减租减息了,而是直接的分田分地。

没错,在这过程中,是会有大量的所谓“开明士绅”,“爱国地主”因此而变成汉奸,但这是“好事”。这样这些本就“心术不正”的坏分子,就不会在抗战胜利后看时机不对,摇身一变打着“抗日功臣”的身份,看到红军大势已定后,及时“变身”,混进革命队伍里了。

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今天更新了一万一千字,求月票了。先休息一下。

-------------------- 第220章做大事而惜身的雍仁 --------------------

T28坦克的履带在黑山白水平原上滚动着,这款正面装甲最厚处达五十毫米(主炮塔),拥有三个炮塔的“多炮塔圣物”身边则跟着一大片强行加厚了正面装甲,“阵地突破型”的BT7坦克。

不停地有炮弹打在这些坦克身上,但是几乎所有的炮弹都被其装甲弹开,或留下无伤大雅的浅坑,只有少许击中履带的炮弹,方才有可能靠着炸断履带的战果达成阻止其前进的目的,但比其超过百辆的庞大数量却微不足道。

每辆坦克炮塔上,都还外挂着两到三名车载“骑兵”。

挡在这波钢铁波流面前的反坦克阵地,很快就被其轻松地碾过击穿。

这批重装甲坦克身后缀着几十装甲运兵车,靠着重型坦克为盾,突进到敌方阵地前沿时,所有坦克先是“不分清红皂白”地往日军阵地上胡乱发射一波反步兵跳雷。

黄克设计的反步兵跳雷,射程在10~200米之间,但在实战中中国红军这边通常把射程都定位在八十米以内——主要是为了节约弹药,提高杀伤效果。而苏联方面的运用则土豪粗暴得多,完全就是把这东西当成是一次性的覆盖敌方阵地的“小型火箭弹”来使,通常都是使用最大射程装药,坦克在200左右的最远距离就开始发射。

一波跳雷雨覆盖敌方阵地的同时,重装甲坦克突入日军阵地,装甲运兵车跟上,攻到敌方阵地前沿后,车载步兵纷纷从车上跃下,拿着波波莎冲锋枪和战壕里的守军对射。期间时不时地有不要命日军敢死队身捆炸弹扑向坦克,却被这边坦克护卫手中的波波莎冲锋枪轻松扫倒。

T28这款多炮塔神教的圣物,因为黄克的出现,大部分都都遭受了拆除炮塔,改造成自走榴弹炮的命运。

但是因为远东战争的需要,已造好的二百多辆T28,却有四十辆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充当“重装甲突破型坦克”被扔到了远东战场来发挥余热。

苏联红军在远东有两个重点进攻方向。西边就是满洲里,而东边则是张鼓峰方向。因为地形原因,张鼓峰的山地地形,T28难以展开,所以全部的T28都放在了满洲里战场,承担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用于突击对面日军布设有大量反坦克炮的坚固阵地。

和历史上的诺门坎战役不同,此次作战前苏联红军对日军已经挑衅了超过四个月,彼此间的战斗,完全就正面硬对硬,毫无花哨投机可取的阵地攻坚作战。

通过黄克,斯大林对日本人在手中的底牌了如指掌,尤其清楚他们军队里武器配制的弱点缺陷。T 28坦克在远东,只要不出机械故障,在战场上就是无敌的存在。(注:T28全重大概28吨,在37年是可以算重型)

实战中,T28虽然在突击日军阵地时不停地出机械故障,各种掉链子,但是每一辆能正常开到日军阵地上的T28,都是对方反坦克阵地噩梦——当然,他们最大的敌人始终都是他们自己。

日军性能糟糕的37毫米反坦克炮别说是针对T28了,就算是面对加厚装甲的BT7坦克,也几乎难以破防,完全就是“敲门环”。

一辆挂着两根天线T28坦克在突破后的阵地上停了下来,这是一辆指挥坦克——不过战场上所有的苏联坦克,全都外挂着两根天线,其中另一根是假的。这是从中国学到的经验,让指挥车不会因为“与众不同”而遭遇敌方火炮的重点照顾。

朱可夫从炮塔里探出脑袋,拿着望远镜看着几百米外正在溃逃的日军。在他所在的T28坦克身边,大量的轻装甲高机动的BT7坦克仗着高速,不断地越过他的指挥车,追击着前面溃逃的日军。

朱可夫的头顶上,时不时的还有I16战斗机从天空上飞过。而在他所在坦克的不远处,有一架被击落的日机残骸正在起火燃烧。朱可夫指挥的坦克集群在满洲里疯狂突破时,两国空军的飞机也在上空激烈交手。

这个时期苏联 空军和日本陆航水平半斤八两,但是苏联人却有很大的数量优势,而更大的优势却来自无线电协同作战,轻巧的晶体管电台让苏联空军在空战中占了极大的便宜。

斯大林对远东战场的重视,远超外界的想象。光是投入远东战场的飞机就达千架,坦克、自行火炮总数更是超过了两千辆,汽车五千辆,一整个冬天都在不停地囤积弹药。而苏联装甲兵和空军中“训练最好”的精锐几乎都被调到这里来了。

只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从满洲里攻入东北的苏联红军,就轻松地击穿对峙战场上日军第十师团设下的三道边境防线,突入距离达三十公里之多。

西线指挥满洲里作战是朱可夫,第一天苏联红军就在这处战场上投入了超过六百辆坦克大手笔——要不是斯大林要朱可夫“练兵为主,稳扎稳打”,苏联红军第一天的战斗,可突进的距离会更大。开战前,朱可夫仔细地阅读了发生在中国淮南战役的战术总结报告,今日之战也是他第一次指挥大规模的空地装甲集群合成作战。

“日本人的部队作战很英勇,但是他们的反坦克武器太落后了。”

当天晚上,朱可夫向莫斯科发报,他突击的部队已经深入东北国境五十公里,围住了日军半个师团的部队,靠着大量坦克的穿插切割,目前正在进行围歼作战。

被调到远东担任对远东军区作战司令前,斯大林特地把朱可夫叫到莫斯科,最初他以为只是简单的作战支援(中国)的任务,,但和斯大林见面后,对方一开口就让他大吃一惊。

当时时间是十二月初,斯大林把一份远东军区部队的现状报告扔到朱可夫面前,朱可夫拿起一看,顿时大吃一惊。

全是远东军区的苏联红军内部各种不良问题的报告。

“朱可夫同志,布柳赫尔担任远东红军司令员期间,把那里搞得一团糟糕!去年下半年我已经派人进行整训了,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朱可夫很惊讶地发现,大清洗期间,总是喜欢“粗暴”地下达指令的斯大林,这次反而细心和气了起来,主动和他说明完成任务将要面临的各困难困境,然后话风一转,就提到了会在三到四个月后,在东北发动“轮战练兵”的战略目标。

按斯大林的设想,未来的一年里,他将在远东中苏边境,以长时间的“低烈度”战争的方式,进行实战练兵。为此给朱可夫提出来的战略目标,就是攻入东北后,把战争前线严格控制在深入中苏边境约100公里的范围内。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练兵练兵!不光是要借助这场低烈度的战争练出一大批老兵,更是需要借助这场战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前线军官!”

“时代变了,朱可夫同志。全世界军队现在共同面临的问题,都是现有的战术总是落后于军事技术的飞速进步!随着坦克和飞机性能的高速提升,又到了军事战术需要淘汰和革新的时代了!每逢遇上这样的变革时代,谁能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提前总结出最适合的战术,谁就是这个新时代的胜利者!”

“我不在乎你们损失多少辆坦克,我允许你们在接下来两年的战斗中因为试验新战术而打败仗!你可以在这里试验所有你可以想出来的坦克军作战战术!”

朱可夫到达远东任职并作战前准备的最后四个月里,斯大林满足了他提出来的所有要求:更多的卡车,更多的Su76自行火为炮,给所有的坦克全部换上新式的晶体管电台......

“难以想象,苏联和德国的全面战争,真会的在四年后爆发吗?”

朱可夫当然知道斯大林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斯大林坚持认为四年后苏德会有一场大战——实际上这个时期,大部分的苏联高层都认为这是有点过度反应,原因是现在的德国虽然反共反动,但是他们有多少家底,苏联人其实很清楚。他们的军事实力真的真很弱:才刚刚开始义务兵役制,今年四月才刚刚制造出第一辆3号坦克样车。希特勒举行阅兵式时,全是1号坦克这种玩具在撑场面。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是朱可夫对于斯大林“未雨绸缪”,提前在远东开战,边打边练,提前解决东部危胁的战略方针还是非常支持和“喜悦”——对于军人来说,战争才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朱可夫拿着望远镜努力地扫视战场,他只找到了五辆日军坦克的残骸——全是体积矮小的豆坦克。

第一天作战时,他并没有遇上日军的装甲集群——历史上日本人要到1938年才开始组建大规模装甲集群,而真正意义的战车师团,却是要拖到1942年才开始组建。在这之前,日军的坦克也是分散开来服务于步兵的。

“那个叫黄克的中国人提供情报很准确呀,日本人果然没有象样的反坦克武器,这辆T28的装甲,有些过厚了!”

朱可夫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坦克,参战的T28坦克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落后的悬挂系统,他的座驾是在这一天的进攻中,乘座的第三辆指挥坦克了。该款坦克的损失皆来自自身原因,全是机械和发动机问题,其在战斗中却无一被对手击穿。朱可夫的前两辆指挥车,都是这样损失的,战斗中的损失只有两辆是被对手用“人弹”击伤。

此外,亲自跟着坦克参加实战的朱可夫,也亲身地感觉到2人炮塔在作战中一堆的低性效问题。好在斯大林同志有先见之明,正在开发的坦克,全部强制要求必须是三人炮塔。

——————————

当朱可夫指挥的第一波,十万大军,六百多辆坦克组成的装甲合成部队轰隆隆地驶过满洲里边境,攻击入北满的当晚,关东军总部这边正处于全面的混乱中。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手上,积满了南北两线雪片般飞来的请求支援的电报。

满洲里方面,直面苏联坦克装甲军猛攻的第十师,一天的时间就被打崩了,一半的部队被击退,一半的部队被切割包围。皇国的陆航和苏联空军在东北上空激烈交战。由各地回报统计的数字看,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出动的飞机架次就超过千架,其数量之庞大令人恐惧,各种“请求援军”、“请求战术指导”之类的电报文充斥着关东军总部。

植田谦吉很清楚“满蒙生命线”的重要性,尽管这个时期南线的田代皖一郎疯狂地求援告告急,天津地区的驻囤军半天内就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也无法阻止植田谦吉把全部的十二个师团调往北面。在南面叫得甚急的田代皖一郎,只得到了就近的第五师的支援,以及百灵庙战役损失惨重,正在后方修整尚未完全恢复的第六师团。

未来一星期里,南线这边田代皖一郎目前能获得的最大兵力,大概也就是二十万人(一半是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