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253章

作者:半只青蛙

原本小黄克和大黄克是每晚都会梦中相遇的,但到了现在,大黄克还是天天晚上遇上小黄克,而小黄克遇上大黄克的频率,已经变成了“三天两觉”,至少有一天不会和他梦中相遇。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黄克梦中遇上大黄克间隙期,也会越来越长。

就小黄克位面的世界,如果以大黄克这边为参考坐标,发现 这个世界的“时间”会“走”得越来越快。现在这边是过了两年才抵得上大黄克那边十个月。而到将来这个差距会增加到三比一,四比一,五比一,甚至更高。

在这过程中,两个黄克注意到的一件事是,但因为小黄克这边飘移速度越来越快,传送物资的冷却期,也已由最初的一个月增长到现在七十天。好在能传送物资的重量和体积,正在逐渐增大中。不过传送物质的重量增长,抵不过时间飘移差造成的损失,造成了一年内能接收物资传送量有所减少——目前看大概只有去年的八成左右。

魔女和圣女分析过这种情况,两人共同的结论是:小黄克所在的这个位面,未来的冷却期会越来越长,并导致双方相距的时间差点不断地缩短。在这过程 ,小黄克每年能得到的来自大黄克的物资支援,会在未来越来越少。

唯一让小黄克感到开心的是,现在大黄克那边传送过来的物质,单位孔径还在增加中,如今已达到了0.95毫米。

两人的最终结论是,等小黄克所在的世界与大黄克世界的接触时间,会越来越接近,等他走到2020年圣诞节那天时,两个世界点将会一致。而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是小黄克和艾琳娜离开“1935”世界,回到原本时空的“终焉之日”。

回到苏联的小黄克,他现在莫斯科的任务有二,一方面是整理另一个时空学到半导体知识,提升苏联整体的电子工业水平,此外就是帮助苏联彻底搞定雷达技术。

1935年,英国罗伯特·沃特森·瓦特发明第一台实用雷达。小黄克通过大黄克,弄到了雷达的相关理论和制造一些核心设备的基础制造原理。理论方面目前对苏联来说不是问题,但关键还是缺少关键的核心技术。目前苏联方面正在全力攻克这个难题——

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的雷达技术相当地落后,大部分都是靠英美的援助才建立起自己的雷达防空体系。历史到现在已经被黄克改变得太多了,斯大林知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可不认为,一旦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红军在前期要是“表现漂亮”,没被打得太惨,英美两国会“及时好心”地援助苏联那么多东西。

斯大林曾经试着想和英国人合人作开发雷达,结果英国佬奸诈得很,居然回复苏联道我们没有拥有这项技术。反而是目前为止,还和苏联维持表面友好的德国方面,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并提供了一些苏联缺少的现成的核心材料技术。。

整个二战,电子工业一直都是苏联的天然的弱项,需要补全的短板实在太多。 比如雷达的核心零件磁控管的开发,苏联方面在这一块上就一直做得很差斯大林在考虑再三后,决定把黄克在帮助下搞出来 的“不太先进”的成果,和德国人作技术交流交换。

—————————

当黄克和艾琳娜回到见到斯大林的时候,郁闷的雍仁天皇则十分失望地离开了西园寺公望的府邸。

他是来向西园寺公望求教的,但是去年看起来好象还有些活力的西园寺,在雍仁面前却是昏昏欲睡,一副精神极度不振的模样。在和雍仁谈话的过程中,他居然打起了盹,嘴角更在打盹中流出了口涎。

“西园寺公老矣......”

面对“垂垂老朽行将就木”的西园寺公望,雍仁天皇当晚自然在他身上一无所得。

雍仁一走,几分钟前还靠在椅子上打嗑睡,口水拖得老长的老狐狸,在人走光后,却突然身体一震清醒过来,一下子恢复了不少精神。

“都走了吗?”

“走了。”

他的孙子答道。

“那就好,中国的事,不管谁向我们问计,都别插手。”

老狐狸严肃地对西园寺公一道。

西园寺公一假装不解道: “您也认为,帝国对中国的战争必败吗?”

“平津合战后,你认为皇国在中国,在李润石面前,还有可能讨得便宜吗?”

西园寺公望冷笑道。

“您可以和陛下说出实际的看法的。”

西园寺公望冷血地道:

“预言战争会失败的女巫从来都是被烧死的。皇国已经上了赌桌,不输光最后一分钱,是不会停下来的。”

去年一整年,他在日本政坛的存在感,仅在二二六前到雍仁上台前这段时间,悄悄地投下筹码。余下的大部分时候,这位四朝元老在日本的朝堂中都 是作为“吉祥物”存在。

老狐狸所以千年不倒,那是因为他不爱赌,不赌就不会输。西园寺公望已经意识到继续入侵中国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他不想阻止:他不想挡了那些军国主义疯子的路被人天诛。而在不久前,他收到了北一辉从中国寄来的信后,在中国问题上就更加地“不作一言”。

西园寺公望叹息道:“公一,帝国的黄昏,快要到来了。”

西园寺公望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了北一辉的来信。信中所记,皆是他在中国的见闻。

“通州之战后,如果皇国不顾一切,不择一切手段地大兵压镜,继续往平津投入兵力,或许还有一点点可能,重创李润石在北中国的势力,压制他的发展。但是那帮马鹿们在吃到一点苦头后,就吓得缩头南进,去找陈济棠,就意味着他们将在未来两年后,面对一个发育得更加可怕的李润石中国。”

西园寺公一答道: “因为南进,给了李润石在北方继续成长的时间吗?”

西园寺公望问道:“你知道为何露西亚如此激进在远东对皇国发动攻击吗?”

不待公一回答,他就自问自答道:“斯大林在共产国际上的讲话,德国威胁!”

“您是想说,斯大林是想在德国成长起来前,提前解决皇国在远东的威胁?”

“是的,他现在不顾一切地武装李润石,就是要扶持李润石对抗帝国。至于露西亚军在北满的攻势,其实他是针对皇国的弱点,在进行有限度的长期战争。”

“有限度的长期战争?”

“如果发动全面国战,对苏联来说国力伤害很大。但是,象这次这般,隔上两三个月,发动一次类似规模的战役,同时李润石的部队在南边牵制,给皇国缓缓的放血,一点一点地蚕食,挤压皇国在远东的兵力,这样的露西亚,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一丝机会。”

说出这话时,西园寺公望的脸上露出了恐惧的表情。日本的国力比德国还不堪,最怕的就是打这种长期的消耗放血战。如果露西亚急于求成,和日本在远东搞大决战,日本还可以倾尽国力赌一把。但若是象西园寺公望所说,对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仗着国力和武器性能的优势,在远东和关东军慢慢地“磨”,那绝对会活活地把日本耗死。

西园寺公望黑着脸道:“我得到消息,在满州里露西亚控制区,那儿除了露西亚的军队外,还有大批中共的部队在活动。而且从远东传来的情报,就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包头方向,有大量的共产党军,正通过苏联回程的运输车队,穿越蒙古进入苏联再转道满州里。而李润石在中国,有无尽的兵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满蒙生命线保不住了!”

西园寺公一低下了头。

西园寺公望拿着北一辉的来信,对公一道:“我读了这封信,又研究了李润石在平津合战中的布局。北一辉在信里告诉我,那个黄克写的那本书,最后一篇的内容真正的作者是李润石,你知道我当时从信里知道这事后,心里有多惶恐吗?”

“是因为李润石对泥轰的弱点,一清二楚吗!”

“没错,此人对帝国 的弱点了如指掌!平津合战大胜后,他并不急进,反而稳扎稳打.....他和斯大林一般,在对待皇国的战争心态上,非常地沉稳,这样的他们,战略上毫无破绽,皇国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

西园寺公望最后冷冷地道: “我是不会在一场必败的战争中下注的!”

————

-------------------- 第243章北满地狱,华北泥潭 --------------------

呼伦贝尔地区,是苏日在北满地区对峙的分界线。

四月份的大败仗,让日军在这一带失去了地利优势,旧有的边界线被迫后退了一百公里有余。

东北这块土地,差不多是以大兴安岭山区为界,以东的土地,中苏两边的边界线都是都是以河流为分界线。而大兴安岭的西南方向,则是以草原,高山、丘陵为边界。

比起苏联红军的触手伸入北满地区,同样让驻扎在这一带的关东军头痛的,就是跟着苏联红军一起进入北满的抗联的部队。

一部分抗联部队在对峙的前线,由苏联红军武装起来,组成正规军,负责打下手。其造成的威胁姑且不提,更让人头痛的,却是有了稳定的后勤基地后,大批进行渗透特种游击作战的抗联游击队,他们以为山区为隐蔽藏身点、不断地向平原出击,袭击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无论是铁路上跑的火车,还是公路上跑的汽车,所有运往前线的物资,只要押运的部队不足,几乎就必然遭受抗联游击队的各种袭击。

新任的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五月份后最头痛的,就是在从呼伦贝尔前线到后方奉天地区漫长的铁路补给线的安危了。

“每次早上醒来,都要收到一堆的后方遇袭的坏消息”早已是五月份后,新上任的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习惯。如果哪天早上醒来时没收到这样的坏消息,他反而会感觉缺了些什么。

历史上,关东军能把抗联逐步地剿灭,逼到绝路,也是用了数年的时间。迁走人口,小村并大村,小囤并大囤,各种釜底抽薪,加上恶劣的严寒天气相助(冬季零下三四十度),没有后勤支援,一切全靠缴获,难以建成根据地,东北抗联在坚持了数年后终于失败。

但这个位面不同了。

物资上,抗联有苏联红军公然下场直接支持,武器弹药给够。人员上,中央红军直接在华北当地征兵、练兵,然后通过国际交通线转道蒙古、苏联进入东北。

后勤方面,有苏联红军在北满建立了稳固的前线阵地托底,抗联的的人可以在苏联控制区内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而不需担心日军来剿。

而在战术上,现在抗联的作战手段远比从前灵活得多。黄克和斯大林接触交流后,苏联人也吸收了很多后世常用的战术思想。把东北完全当成练级点的苏联人,只要有可能,各种后世-发展出来的战术手段都想提前用用。

在这过程中,轻巧晶体管无线电台的提前出现,绝对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向北满地区全面渗透的抗联游击队,大量地配备了晶体管电台。他们不仅自己主动袭击日军相对虚弱的后勤补给线,更重要的是充当苏联空军的前线耳目。从五月到六月间的化冻期,苏联红军的主力大军在陆地上不动,但其空军和日本陆航在北满上空的交手,却一天都没有停过。

“日本是个穷逼帝国主义!死掉一堆两毛五分钱的炮灰兵他们不心痛,但是被炸掉一座物资仓库,他们心痛要死。”

从黄克嘴里了解到日本老底的苏联空军,这个时间的任务,就是专注于不停地袭击日军的后方物资供应、转接中心。在没有雷达预警的时代,关东军的飞机要在空中抓住这些渗透袭击的飞机相当地困难。而且更让日军感到恶心的事,苏联空军经常在夜间出动飞机轰炸。

每次夜间轰炸,飞机到达目标前,都先是由当地的游击队潜伏到目标附近,然后用迫击炮发射特制爆炸燃烧弹,在地上炸出一片燃烧的火海指示,而后在地面无线电的引导下,让空中飞机能准确的轰炸,在没有雷达的时代,夜间轰炸几乎是无解的难题。

从五月到六月,看似没有打大仗的东北地区,关东军上下却是全体焦头烂额,叫苦不迭。前线几十万苏联红军压在边境,令人胆颤心惊,后方数不清的共产党游击队到处破坏和引导空袭,各种治安烂仗直打得负责整肃作战的东条英机参谋长恶心得想吐。

六月十九日,梅津美治郎一早起来,接到的报告是:昨夜整个北满地区,总共发生了六十七起针对皇军的袭击事件,其中两起是后勤仓库遭遇苏联飞机夜间轰炸,余下的都是各式各样的“小打小闹”的袭击:或在巡逻部队的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或者夜间打冷枪冷炮,损失“不大”,却让整个东北关东军天天都处于极紧张的状态。

中午开会的时候,梅津美治郎看到了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放在桌上的,缴获的抗联装备。

一杆12.7毫米的大口径反坦克枪,一枚拆了炸药的苏制反步兵跳雷,一把“臭名昭著”的“大黄弩”,一部晶体管制无线电台,最后再加上一小瓶的“青梅解毒丸”。

这是东条英机上交的“战利品”,也是正在东北敌后战场疯狂搅动的抗联部队的“常用装备”。

东条英机把这些东西摆在梅津美治郎面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兵,增兵,要保证满蒙生命线的绝对安全,必须将驻军增加到四十个师团!

东条英机大声地冲着梅津美治郎吼着。

“今天的抗联,已经不是去年的抗联了。在斯大林全力的支持下,他们的装备大大改善。至少要要给我十个师团做为机动部队,才能保证后方的绝对安全。”

“这是不可能的,东条君!杨靖宇的在北满后方活动的抗联,最多只有两万人。出动十个师团剿灭他们,实在是太多了!”

“我说的不是剿灭,而是压制!”

东条英机摸着本就没有多少毛发的脑门气呼呼地道。正面战场,一个师团的日军就可以轻易地击溃整个东北的抗联部队。但是游击战,治安战恶心的地方在于,对手根本不和你硬拼。玩的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避实击虚的战术。让日军的主力部队进剿完全成了大炮打蚊子。而且有了斯大林提供的先进装备的相助,中央红军缓缓不断地送来兵源补充,现在的抗联简直就成了日军头上的“毒蚊子”,而且剿不灭,杀不光,成天嗡嗡叫,一咬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肿包。

“四月月份我们在北满损失了五十二个机车头——一半是游击队造成的,发生了一百五十起火车脱轨事故。五月分这个数字是二十一个车头和九十八起火车脱轨事故——脱轨事件少了是因为车速降了,但是铁路线遭受袭击的次数却增加了一倍!”

东条机英机在梅津美治郎面前不停地诉苦。东北的铁路线太长,日军那点兵力根本不可能完美地把每一段铁路都好好地派兵保护。有苏联红军武器支援的抗联游击队,现在甚至可以动用反坦克炮躲在远处直接轰击驶过的火车——抗联轰击火车使用的火炮有两种,一种是日军的九二式轻步兵炮,另一款却是意大利产的47毫米战防炮,其射程远,重量轻,本身可以拆成六个零部件由步兵直接负重转移,非常地适合轻步兵和山地兵装备。

战争期间,整个北满铁路遭遇的袭击,一半都是由这些轻型火炮火造成。

由于火车头大量的受损,铁路长期遭遇破坏,到了六月份,整个东北地区的铁路运输效率已下降了一半还要多。为了减少损失,现在日军甚至被迫给火车头加上装甲,以应付那些嚣张的游击队。

“大本营还想着要南击吗?”

东条英机在司令部里愤怒地拍着桌子,历史上此獠也是侵华狂人,但是这个位面,自己亲自顶在东北前线,直接地感受到这里外线内线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威胁后,日军在东北越来越恶劣的局面,竟逼得这个中二狂人也清醒了不少——没办法,他现在人在关东军,屁股坐在这里。天天打败仗是升不了官的,不清醒也不行的。

历史上日本的关东军和华北方面军里,充满了各种战争狂人疯子。又以第五,第六师团最多。但偏偏这两个师团的疯子们在平津之战中都死得差不多了。余下没死的也被打成半残心气全无。处在战争最前线的他们,现在反而是最反感大本营正在策划准备的“捏软柿子捏”设想的人。

到目前为止,日军在中国黄河以北加朝鲜地区,总共布置了三十个师团,不过其中五个师团都是前期的战役中被重创打残的“空壳”或半空壳师团。为了不让其把更多的坏消息传回国内,这五个师团目前都被安置在东北或朝鲜地区休整。

另有四个师团在北满进行“治安作战”,五个师团布置在黑龙江省,和苏联红军隔江对峙。而最重要的最前线,“满州里-呼伦贝尔”方向和苏联红军对峙的部队,目前只有十个师团。

余下的六个师团,组成了华北方面军。有五个师团被李润石的部队吸引牵制在冀东一带,一个师团放在山海关外随时支援,同时负责热河的治安。有过“平津合战”的惨痛教训,现在的日本人在冀东再也不敢轻易地分兵。五个师团互为猗角抱成一团,不给对手露出半点破绽。

现在的日军在东北、华北的部队,看起来数目不少,但是身为关东军最高长官的梅津美治郎,以及负责“治安”作战的东条英机,也是有苦自知。

不光是东北三省境内抗联部队大量地死灰复燃,嚣张地袭击日军,热河方向,甚至是偏远的绥远地区,共产党的游击队也正在遍地滋生。和冀东紧挨的燕山地区,早已是游击队的天堂,蝗军在冀东虽然塞了十万主力,但是只能控制大城市和县城,而周边的农村早成了共产党的。

套用新任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的话:如今在冀东,白天是皇军的,夜里是共军的。城市是皇军的,农村山区也是共军的。

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面对苏联红军的内外压力,苦得要拔光头发,其实多田骏的情况也和他相同。紧挨华北的冀东地区。平日里大战没有,各种小战却是以一天上百起的频率在到处发生。

日军和华北抗联的主力部队,在唐山地区隔着一条香河对峙。前线总指挥彭石穿号召三军发动“冷枪冷炮”战斗,昼伏夜出,频频越过控制区袭击日军,冷枪冷炮加上夜间渗透偷埋地雷,硬是把“正规战”打成了超级大烂战,硬是打得冀东日军,以平均每天死伤一百到两百人的速度缓缓失血。

换成是常凯申时代,刮民党废物们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如此嚣张的挑衅“蝗军”的勇气。而蝗军要是被对手这样地天天拔猫须,早就“大喜”之下南下踏平河北了。但现在斯大林宣称在远东集结了“百万苏联红军”,南面的李润石,同样也宣称在河北的红军有一百万(其实一半是民兵)。尽管这些数字都是注了水,但是两个“一百万”的压力,硬是把多田骏逼得老老实实地窝在冀东不敢动弹——无他,关东军那边,梅津美治郎明确告诉多田骏,一旦冀东爆发大战,苏联红军肯定也会同时出手,届时关东军这边无法多派一兵一卒南下,只能靠“多田君”自己努力了......

六月二十日,当梅津美治郎和多田骏,都在为各自防区里共产党游击队破坏交通线,面临着加强版的敌后游击战而头痛时,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再次响起了震天的炮火声,在休整了接近两个月后,朱可夫发动了第二轮装甲集群攻势。

四月底,五月初时,斯大林曾问过朱可夫,要维持下一阶段更强大的攻势攻击作战还需要什么。

朱可夫回答道:三倍的后勤卡车和三倍的维修班组,以及最好的后勤补给官。

然后到了六月份,斯大林就真的抽调全国苏联红军的精华,把所需运输车队和维修班都按他的要求补足了。同时在后勤方面也派出专员坐阵。而这个时候朱可夫手中可以指挥的装甲军的数量,更增加了近一倍,而罗科索夫、卢金等一大批未来的苏联红军中的名将,都被调去和他配合作战。

“我不关心你这一仗你能打下哪里,我甚至不在乎你消灭了多少日军。我只在乎你们通过这一战,能学到更多的装甲兵运用的技巧,以及发现红军部队里更多的问题。”

比起上一次,斯大林战前划下的作战目标“更低”。而这段时间,莫斯科这边也开过几次高层会会议,斯大林明确地说明了:发生在远东的战争,只是在为未来的欧洲战争提前进行的“练兵”准备,未来两年里,远东方面军的一切行动目标,第一是练兵,第二才是消灭日军。

克林姆林宫里,斯大林和黄克讨论远东的局势时,明确地告诉他:真正会在远东对日军发动全面攻击的时间点,会是1939年六月后。两年的轮战期,足够让苏联所有军区的部队都上战场打一圈,也足够中国红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