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252章

作者:半只青蛙

令斯大林没有想到的事情却是,他送到英、法两国的战役总结材料,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好好重视,随便弃之纸篓,反而是他最大的敌人,德国人却空前重视中苏两国在战场上的成功。

德国驻中国的武官在平津战役结束后第一时间就接受到柏林方面的指示,收集相关的战场情报资料。而德国政府也在这个时期,主动地向战败后处于困境中的日本军部提出了“技术交流”的请求。以提供反坦克炮技术的方式,换取日本在战场上的实际情报作为交换。

而真正让古德里安惊喜的,却是在几个月后,德国通过在英法的间谍网,轻松地拿到了苏联送过去的那份战役总结材料。古德里安拿到后,在第一时间翻开苦读,获益菲浅。

古德里安:

“电台?果然很重要!我们德国电子工业发达,别说二号坦克,就连一号坦克都可以加装电台。”

“装甲运兵车跟着坦克一起进攻!和我的设想不谋而合!”

“需要大量的卡车跟随坦克机动?这要加钱,我得找元首说去。”

这个时期,小胡子和古德里安,那是王八瞧绿豆,琴瑟相和得很。正一心想发动世界大战的小胡子,拍着胸脯向古德里安表示,放心地按你的思路去设计帝国的装甲师吧,我阿道夫就算是卖肝卖肾都会支持你的。

总之,斯大林想通过坦克集群使用在中国战场优异的表现影响英国两国陆军作战指导思想的投机想法,是被现实打得粉碎,反而小小地便宜了德国人。

时间到了六月,随着东北结束化冻期转热,土地重新变得结实,日苏两方在东北的战争气氛,又恢复到紧张状态。

知道自己该多给前线指挥官放权,斯大林并没有强硬地要求朱可夫马上发动进攻。他很宽大地电报朱可失,何时进攻由他自己根据前线情况自行决定。

而这个时间点。朱可夫也正在努力地解决四月份作战里,苏联红军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一大堆问题。他需要时间针对性地练兵。而其所需的装备:更多的卡车,更多的坦克后勤维修班,也正不断地从国内调来,所以整个五月都没有进攻。

而同一时间,在不到二十天的战争中,就损失了五个精锐师团的日军,这个时期也是紧张万分。一边疯狂地在东北构筑防线,一边拼命地往东北增兵。其战略思维,这时已经转变成了“北拒赤露,南防赤支”,变为了“纯粹”的防守自保。

整个五月份,日军都东北地区都在不停地进行增兵和战略调整。短短的一个月里,驻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数量猛增,不算被歼灭和打残的五个师团,还额外增加到二十个师团。超过五十五万大军囤积东北,总算让东京军部放下了半颗心。

整个五月,被打怕了日本,整个上层的心态皆是惶恐不安的——其心情就类似日俄战争时一般,甚至更糟糕。糕

日俄战争,日本好歹开局就小胜一场,后面也基本都是连续胜利,只是代价惨重。而这次的战争,却是在两条战线上都在遭遇失败。

“光靠帝国一方,同时和赤露赤支开战,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这是近卫文麿内阁里,陆军的几个高官的共识。

如果可以选择,这时军部高层,其实都很想与中共、苏联停战,哪怕是放弃华北冀东地区退到山海关外,也是可以勉强接受的。

但是,走上劣化版的小胡子之路的日本,已经提前进行了一年的军事总动员。国家财政资金,全部都投到军工这个无底洞里了。这个时候真的停战,不需要中苏来打,日本自己就会内部爆炸。

当雍仁天皇询问近卫文麿,可否通过谈判停止和中(共)苏间的战争状态,恢复到开战前的局面时,近卫文麿很想哭着对上面的年青的天皇大叫: “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近卫文麿是第三次组阁担任首相了,同时也是三个月内第二次“成功”组阁。五月五日通州战役结束,第五师团全军覆灭,第一第六师团被打残,狼狈不堪退回唐山后,近卫文麿就“自觉”地向天皇辞职谢罪,妄想在这个时候甩锅走人。

问题是,现在东北华北这两口热油沸腾的大锅,哪个傻子想接啊?

向天皇辞职谢罪的近卫文麿,离开后首相椅子还没有凉,就被朝中众良臣,反推着按回椅子上了(注:历史上近卫文麿1937~1938年间也是连着组阁)。大家不是真的支持他,而是这个时间点根本没人想接手这个烂摊子,所以又把他推回去啦!

秩父宫里,几天没睡好,压力太大的雍仁天皇,已经有了熊猫眼。

“苏联方面现在是什么态度?他们在北满和皇国的冲突准备进行到什么程度?”

“英国人、法国人的态度如何?罗斯福那边的又是什么态度?”

一上来,雍仁就抓着外务大臣松冈洋佑,反复地追问这两个问题。

现在日本上下最关切的事有二,第一就是在北满“冲突”这事上,苏联准备做到什么程度,是“局部”的小冲突,还是“全面的国战”。如果是后者,那简直就是日本的噩梦了。

其次就是英美法的态度,日俄战争日本能胜利,全靠这三家在背后对日本各种输血暗助同时打沙俄黑枪。如今历史重现,红俄远比白俄凶残,赤支更是远胜满清,两家还是穿一条裤子共进退的。一想到要在东北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另有中共在身后捅黑刀,秩父宫里的每一个鬼子,无论是陆军马粪还是海军马鹿或者座上的靖和天皇,个个都是额上冷汗涔涔,他们都不是射完箭画靶子的皇道派中二,其实心里多少都猜得出最后的结果。

但是知道结果也没有用啊!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损兵十余万,无数军费哗哗哗地烧掉,却一无所得,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巨大的财政窟窿已经让财政部的人要发狂了。现在整个日本国内,各处都在骚乱不止——通州战役结束后不久,红军方面在五月十日,又一次在夜间出动飞机飞临长崎、福冈地区,抛洒传单,送来了第五师团全军覆没,五、六两个师团长被击毙消息。而投下的传单里,还包含了两个师团长的照片(虽然印得很糟糕)让日本政府努力想掩盖战败的妄想化为乌有。

外务大臣松冈洋佑苦着脸答道:“斯大林一直坚持说北满的战斗,只是局部小冲突,不会和皇国全面开战,但是他提出来的停战条件依旧不肯变......”

斯大林的停战条件根本就没有任何“诚意”:他要求日军在现有防线上后撤一百公里,作为双方势力的缓冲区。此时满州里方向,苏联红军已深入东北境内约一百公里。真答应了他这个要求,日军等于是要放弃高达两百公里纵深,上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土地,但这怎么可能。

“而李润石,他还是从前的态度,他们根本就不想和皇国谈判,是坚决地要打到底。”

除了北一辉,日本人也通过苏联向中共发出了和谈的试探,然而李润石主席直接通过公开声明回复日本,并且一张嘴就是把“和谈”的可能性直接说死:在日本人撤出东北、台湾之前,任何与日本人进行的停战谈判,皆是汉奸行为。

雍仁红着眼睛道: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的态度呢?皇国在这儿帮他们阻止共产主义瘟疫的漫延,他们应当给予实际的支持的!张伯伦现在是什么态度?”

英法美三国,雍仁现在最关切的是英国——法国人如今左派执政,在中国利益不大,自家还在闹经济危机,对日本与中苏对抗,他们连嘴炮上的支持都很少。而美国罗斯福则刚刚给了二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暂时也要不到更多的钱了。

日本现在只能指望英国的国情变化。

这一年的四月五月期间,英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不要江山要美人主动退位了,当年5月8日,他的头衔改为温莎公爵。

中苏日三国在华北、东北打得热火朝天,英国国内从上到下却只顾关注国王和一个已经二婚的女人打得火热,接盘“三手货”的“大事”,远东这儿的大战在英国的报纸上只占了一小角。

好不容易熬到换了新国王上位,英国人的注意转移,新首相张伯伦也在五月二十八日上台。其前任鲍德温在中日苏问题上,对日本是给予除了资金军事援助之外的全部支持(嘴炮),换了新首相后,日本人希望保守党方面换了党魁后态度能有所松动。

松冈洋佑皱着眉道:“还是老样子。他们表示可以以友好价格供应皇国粮食与石油......同时也要我方保证在长江南不得侵犯南京陈济棠政权的利益。”

英国人也不是傻子。日军在淞沪地区搞的那些小动作,他们全看在眼里。日本人在北方和两个红色势力大打出手,他们会给予“有限度”的友好支持,但如果想在江南做手脚 ......

尤其是日军刚刚在华北东北连续战败失利后,英国人对日本说话时的口气,也明显硬了起来......

六月五日这天,雍仁和近卫文麿新内阁的廷议,依旧象从前般“无果而终”。虽然军部的“靖和参谋”们,再次热情地提出了 “捏软的捏”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雍仁也不傻啊,他也可以想象出,真这样做等于是同时得罪英、法、苏、中四大势力,同时和四家作对,更不要说还有一个假装中立躲在后面对日本冷笑的美利坚漂亮国。

雍仁又一次想起了昔日秩父宫中,黄克和他说的那些话,还有那本书。那些内容他起初以为是狂人之言,可是如今日本的困境,竟与他所说的一般无二,“南击”的话,真的就会掉进那个最可怕局面的陷阱里了。

黄克写的那本《菊与刀》,预言了日本战败后的命运。大段抄袭历史的他,在那书里夹带的谎言内容却是:日本战败后,财团们为了脱身,把天皇作为战犯罪人推到了台前替他们顶锅,其做法就好象上次欧战后德国容克们对威廉二世做过的事一般

这才是雍仁在“南击”的议案上 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自作聪明的他一直在等着军部马鹿们拍板提出这份议案,但这帮马鹿个个“聪明”地在反复地提这个设想,但是就是没有人愿意主动拍板。

军部看天皇,天皇看军部,大家都想一块去啦!

雍仁现在是越来越后悔自己坐上天皇这个位置了。不坐不知道,上位之后方才发现,满朝尽是 “太聪明”的马鹿们,个个都在想把他当猴耍。

在和这群“太聪明”的马鹿们身上又浪费了一个白天时间后,心情郁闷地雍仁在夜里出了 门,乘车前往西原寺公望府上,向这位四朝元老问计。

-------------------- 法国人坦克开发的浪漫史 --------------------

从二战到冷战,法国坦克开发全是茶几。

在戴高乐

活着的年代

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直到13系列出现)

法国在研发装备的思路上根本就没走“对”过!

所有国家遇到的“坑”它都挨个试过

且巧妙地避开了每一次技术领先机会

先是落入了早期英美军“步兵辅助战车”的认知误区,一味地强调步坦协同,认为装甲军互刚的战斗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使得同时期的法国车拥有着人(鸭)类(子)步(溜)行(弯)的上限行驶速度。严重耽误了发动机的研发进程。

然后是落入了英军“巡洋坦克”的研发误区。即是在强调辅助步兵的基础上,着眼于数量和集群混(流)乱(氓)程度。以至于忽略单车质量的提升,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脆皮渣渣,发动机不好削弱装甲以提升推重比~思路倒是没错…可你是重坦呀B1/2兄弟……本来哈齐开斯与40鸭等量产车型虽短板较多,但同比各国尴尬的起步阶段并不失为一种良好策略。然经此颓败从此一病不起。

接着就是依仗“永久工事”与拒凭天险的旧战略思想,乐观地认为可以自选战场,用马奇诺防线和阿登森林

来选择北部大平原作战,从而与美国犯了同样的错误,忽视战车机动性与地形通过能力,从而与克里斯蒂

悬挂失之交臂,让苏联占了先机。其结果就是在液压悬挂发达的冷战时期,法国还在一股脑地用德国的战前交错扭杆技术混了几十年。

接着就是火力了。整个国家都过分地相信阵地战,而忽略火力机动性。导致相关人才不济。火炮的研发没有朝着“上车”进行过什么改过自新的努力。

直到冷战中期钩联了苏维埃的电渣铸炮技术,才让自家的90,105,155有了勉强可以和英皇L7和德国莱茵毛瑟等欧气大厂可以一战的机会(身管强度质量比然并卵)。而且法国似乎(受了德国忽悠)…对“武器运载车”有什么误解…多年的研发研,让他们的“武器运载车”即没有像德国那样协同步兵攻坚的“突击炮”作用。又没有实打实的火力(美苏)与防护(英德)作为“坦克杀手”的实力车型。“火炮上车”在法国那里貌似仅仅起到了搬运移动的作用

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战后的法国在战车研发上一直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

看苏联的箭簇装甲好就生学…然而却始终没学明白人家的大角度跳弹车体与黑洞装甲。

看美国为了迎合输弹机强火力就实装大量摇摆炮塔。然而外销的颈椎病患儿在以色列地高地丘陵被无数次证明了它跟本不好用的事实

看人家的铸造炮塔好就强上。然而技术实在有限,用着铆接凑合了半个世纪。结果最后70年代终于研发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用上了焊接复合加模块化反应装甲了。

二战被德国人欺负的极惨,那颗精益求精的“图强心”终于得到了觉醒!在西德萌生高机动强火力(豹子)的背景下选择了分道扬镳~~

看着一张张计划图纸勾画出超厚装甲大口径炮的时候。明眼人只能总结出三个字“浪费铁。”

发动机则是在走过了苏柴美汽英航空的所有弯路后…在国际社会上卧置过千马力的大潮中只能用德国的战前老技术强撑,并被图纸忽悠光了竞争实力。在法德联合研发的冷战时期,赔钱还不长本事的总是高卢鸡,项目撤了德国有了豹子,法国有了泪水。

可能是看了豹子的成功好不容易开了壳,研发出了薄皮大馅强火力的13系列……结果自己阿尔卑斯用不大到,北非殖民地用不大好。在南美山地打军政土匪用的倒是挺火。

直到二十一世纪勒克莱尔列装才算真正翻了身

-------------------- 第242章北进蒙古 --------------------

六月份,黄克回到莫斯科,并不是乘飞机直飞返回的。

他是和艾琳娜一起,从包头出发,乘座返程的卡车进入蒙古,陆地上走了两天,然后才在温都而汗乘飞机返回。

这么行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路考察一下这条通往外蒙的国际交通线的情况。

离开包头时,随行的车队共有一百多辆卡车,每辆车上都载满了人。总计有三千人的战士通过这条路线和黄克一起进入蒙古。和黄克不同,他们终点是满州里。

苏联红军在满州里地区控制了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过那个区域地广人稀。苏联红军控制核心区域,而周边地区则由抗联的部队控制。

斯大林派苏联红军攻击日军,目的是为了练兵,但他并不想在远东承受太多人员的损失。控制地方的工作也就交给抗联,由其负责下手。满州里这一带人口不足,抗联征兵不易,根据李润石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达成的协议。1937年这一年,红军会通过这条公路,将向东北输送超过五万人的兵力。

这些战士空手进入满州里地区后,苏联红军会在那里将他们武装起来,然后配合苏联红军作战。黄克所在的车队,其实已是中共通过这条渠道向北方输入的第三批人员了。

现在在满州里那一带,以杨靖宇为首的抗联部队,总兵力已膨胀到了四万人,李润石的计划是在年底时将兵力增加到十万人。

在半路上,黄克和艾琳娜与北上的车队 分道扬镳。两天后他达到莫斯科,斯大林看到黄克时,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他脑门上短短的头发。

“李润石替你向我请假,看样子这段时间你似乎很辛苦。”

“和一个日本人一起,在中国的农村考察和参加土改,学到了不少东西。”

斯大林露出感兴趣的表情:“听起来好象很有意思,可以和我说说吗?”

斯大林边说边端起边上的茶喝,喝了一大口。他现在饮用的是中国送来的绿茶——为了长寿,李主席戒烟,大林子则是烟酒一起戒,最近倒是迷上了饮中国茶。

当斯大林和黄克闲聊般地说话时,秘书廖贝舍夫很识趣地退了出去,关上门,并把接下来要拜访斯大林的人员暂时挡在外面。

“在你回来前,我已经收到通州战役详细报告 ,李润石同志领导的红军,没有让我失望。”

斯大林这段时间的心情非常地好。远东的战况,让他彻底地看清了日本的虚弱,而红军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同样也让他看到了三年后将会爆发的苏德战争,边上这位“红色小弟”将会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朱可夫将军刚刚向我报告,他准备在六月中旬发动第二波攻势,对了,罗科索夫斯基,你向我提到过的,那位才华不在朱可夫之下,未来的元帅,还有那位创造了“卢金奇迹”的卢金同志,我都已经把他们派到远东去了。”

日本现在在斯大林眼里,已经不是“敌人”,而是帮苏联红军提升战斗力的经验包。

通州战役打完,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李润石,彼此都信心大增。斯大林是彻底摸清了日本陆军的老底,看透了其外强中干的真面目。虽然在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苏联红军一大堆训练不足,单兵素质差的缺陷。但是没关系,不怕有问题,就怕没发现问题。远东方面军,朱可夫正利用停战期,正在疯狂地练兵。斯大林准备仗着国力的优势,把日本当成磨刀石,搞轮战,一点点地慢慢薅他们的“经验羊毛”。

而李润石主席从日军在面对中苏南北夹击时,战略上顾头难顾尾的狭促,同样看出了日本的极限。其单薄的人力与国力,根本无法同时在两个方向进行两场战争。

斯大林和黄克闲聊了一阵后,继续自己的工作,而黄克则先来到莫斯科的电子元件厂,把此次回国时从大黄克那儿接收新一批的锗材料送去。而后回到莫斯科大学,叫来自己的秘书,叫他帮忙记下新收接收到的半导体开发制造的“理论材料”。

当晚,小黄克并没有在梦中遇上大黄克。

小黄克在这时空已经渡过了整整两年,而另一个时空的大黄克,他却才过了十个月的时间。每次超时空传送物资后,或者梦中接触后,下一次两人相遇的时间点,小黄克这边都会发生飘移变“长”。原本小黄克和大黄克睡觉着后相遇的冷却期最初是十六小时左右(指小黄克这边),但到了两年后的现在,这时间已经增加到三十六小时,而且还在不断延长,并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而大黄克这边,他与小黄克的接触的时间间隙冷却期一直保持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