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274章

作者:半只青蛙

“为什么王座上写的是”献给最伟大,最有远见的美国总统“?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他什么都准备好了,甚至包括一位伟大的领袖。在来美国之前,苏联的斯大林同志对我说过,罗斯福总统虽然坐在轮椅上,但在他心里,他却是个可怕的巨人!过去的六年里,他为了美利坚能走上世界巅峰,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布局。余于的仅仅只是等候果实的成熟与收割。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多几年,你们就会明白罗斯福总统在过去六年为美利坚做了什么,十年之内,美利坚合众国一定会取代愚蠢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下一任的世界霸主。”

黄克谄媚的台词,无尽的称赞连罗斯福这样老政客堪比战列舰装甲的厚脸皮都有些当不住,虽然他感觉到黄克话里有话,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和抬轿人,只能任由他表演。

然后他话锋一转,继续道:

“不要低估伟大领袖的作用。伟大的国家,如果遇上糟糕的领导人,堕落和毁灭的速度,则会是超乎想象的快。比如曾经的中国.......”

现场发出理解的轻笑声,先前黄克对美国不顾一切地吹捧,收到了友好的“同情”的 笑声。

“不过很幸运,在最糟糕的时代时,我们终于找到了属于中国的,最伟大的领导者,所以我们正在摆脱棋盘的命运,正走在回到棋手身份的道路上。”

黄克白了这些傲慢的美国人一眼,瞧瞧边上的英国外交大臣,他的目光让哈利法克斯毛孔紧竖。

“人类从历史中学会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他们永远都不会从历史获得教训,总是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误。”

“日不落帝国,曾经无比伟大!可是自从二十多年前出了一个拖后腿的坑货海军部长后,这个国家的领导者,就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糟糕......如果贵国在德国问题上再不作为,继续用出卖别国的方式绥靖下去,那么,诸位,睁大眼睛看看吧!几年之内,全世界都会看到,一个曾经无比辉煌伟大的日不落帝国,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家当全都败光的!”

说到这儿,艾琳娜配合地离开黄克,走到了现场的钢琴前,然后开始弹琴演奏。

演奏之前,艾琳娜对现场的所有人道:“这首曲子,是我不久所作,曲名一直没有想好,但今天却想通了。”

“曲名《美利坚进行曲》,献给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以及正将美利坚带上伟大之路的罗斯福总统。”

激昂而带着一丝邪恶气息的音符,很快就从她指尖流出,并迅速充盈了整座白宫。

六十年后,由美国人创作,本意是要用来黑苏联的《苏维埃进行曲》(又名地狱进行曲),却在另一个时空,在白宫返销给了美国。

嗯,有月票吗?大家投投吧。

第272章恐惧的希特勒

1937年的最后一天过去后,醒悟过来的罗斯福,心情是极为郁闷的。

“上当了!”

这就是他当时心里的感悟,如果还有别的什么感想的话,那么套用后世的网络用语来形容。

“自己约的炮,含泪也得打完。”

此次六方会谈,是英国人提出建议,妄想把中日苏三国战争国际化,在英国人的如意算盘里,英美法日四国同时发声,应当可以压制得苏联和中共老老实实低头。

而罗斯福的内心想法,却是学英国人从中作梗搅屎,为自己谋取利益最大化,同时借机扩大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为未来他进行第三次选举积累人气。

当罗斯福正在郁闷的时候,时钟已走到了1938年。

去年最后一天,中苏两家在白宫里“精彩”的表演,立刻就被只嫌不够热闹的无良媒体们抓住了噱头,然后开始疯狂地报道此事,并且各种“解读”。

表面上,黄克和莫洛托夫,对罗斯福是以肉麻得让人想吐的方式在吹捧,但是只要是稍有脑子的人,对比两人前后说过的话,都明白这是话里有话,在明吹实损他呢。

当晚发生的事,通过无线电报,以极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在有心人已做好准备,开始热炒此事的前提下,迅速登上了各国报纸的头条。

“震惊,支持希特勒军事扩张的居然是罗斯福总统。”

“惊天大阴谋!英国首相看到后都惊呆了!法国总理看了会愤怒,德国人看了会感动!”

“罗斯福居然想得这么远,居然五年前登上总统宝座后就开始布局!”

“希特勒先生,不要再嘲讽美国总统了!全世界最支持你扩张的人,就是罗斯福总统。”

新年的前几天里,欧洲的报纸上,显眼的地方,登出来的都是类似的新闻话题。

罗斯福作梦也没有想到,他用了多年的时间,精心打造出来的“爱好和平”的人设,会在短短的几天里迅速垮塌。

——其实类似的说法,早在去年十一月共产国际大会时,斯大林就说过一次了,只是那时西欧的国家都当成是斯大林在卖弄焦虑转移话题,没有多少人信。

但是才过了一年,德奥合并的话题,已经是1937年最后一个月,让英法两国都头痛不已,难以忽视的大事了。

(注:历史事件:1937年11月8日,法国财政部长博内(后改任外交部长)对路经巴黎的德国驻奥大使巴本说:法国对1936年7月《德奥协定》签订后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没有任何异议,并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应享有广泛自治。随后,法国总理卡米耶·肖当又会见了巴本,说他自己“并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它在奥地利的势力”。

英国一直谋求全面解决与德国的矛盾,在“总解决”中,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都是讨价还价的筹码。1937年11月19日,英国枢密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在贝希特斯加登拜会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亦即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迟早定会发生,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

英法两国对德国软弱绥靖,民间,反对党全看在眼里,要说害怕,要说心惶惶,肯定都是有的。不过由于一战时,英法两国死掉了一代人,两家都不想打仗,上层这么做,底层也表示理解可以接受,但要说心里打鼓没底,肯定都是有的。而且上层的人,无论是张伯伦还是法国现任总理卡米耶·肖当(,心里也明白绥靖是与魔鬼交易,都害怕玩砸了承担后果被民众指责,也想找个甩祸侠。

苏联人借着新年之机,捧杀罗斯福甩出这个话题,无论是张伯伦还是卡米耶·肖当,接到大西洋彼岸发来的电报时,两人都“欣喜异常”。

一月三日,先是有人在英国的三流报纸《太阳报》上,登出新年前夜在白宫里发生的事,并进行详细的“政治解读”。该新闻其实是苏联事先安排在英国的特工花钱请人炒作的。而张伯伦代表的保守党,很快也意识到了把这个话题炒热后,将“绥靖政策”的脏水往罗斯福身上泼去能带来的好处,暗中加了一把力。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法国。这时候法国总理经常是半年一换,党争得非常厉害。英法两边的情报部门,都知道德国马上就要开始吞并奥地利的行动——时间是三月十二日。两家皆无力阻止,苏联的这个建议,这对英法两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把罗斯福说成是“暗中资助德国重新武装,利用他发动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在英法两国政府看来,更是有助于他们向民众给个交待的“神来之笔”。

到了一月五日,一篇名为《是谁重新武装了德国?》的文章就在英国《泰吾士报》上在头版被登出,有人旧饭重炒,把去年斯大林拿出的数据,加上过去一年里德国从美国获得的新的贷款和军工技术转移,全部在报上登了出来。而类似的新闻,在第二天也出现在巴黎的报纸上。

而一些收了钱的记者,则只嫌不够热闹地在报纸上大叫:“真正的战争策源地,并不是柏林或东京,而是在华盛顿,在白宫。”——除了美国对德国的巨额贷款外,他们还拿出了去年二、三月,罗斯福批准的给予日本两亿美元的贷款大说事。

欧洲在这事上议论纷纷引发的风暴,很快也吹回了美国,几天里,美国人的注意力也全都放在了这事上。

“到目前为止,美国银行给予德国的贷款已有四百亿美元。我们的工厂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贷款,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但我们的银行却在不停地向德国投资借钱!罗斯福总统在干什么?”(关于这个质问为真实事件,历史上二战前美国对德国的巨额贷款,民间早有意见看法)

美国银行界的巨头们,欣喜的发现,他们似乎为自己过去贪图高利率,不顾国民死活的行为,也平白获得了一个极好的甩锅对像。

而同一时间,被坑惨了的罗斯福在白宫里召集幕僚开会,讨论这个中苏两家合伙给他挖出来的大坑。

“总统先生,其实这不是什么大事。杜邦、波士顿、梅隆、摩根,所有财团的人谈论这事时,他们的心情都很喜悦......”

向罗斯福报告这事的自然是胡佛,他告诉罗斯福,“背了黑锅”的他,在财团中获得的支持度反而比以前更高了。不仅如此,他在民间获得的支持度也有轻微上升。

“最近这几天,各地市场上卖得最好的那本书,就是黄克的那本《菊与刀》,这书已经脱销了,书商正在加印第二版......许多地方都在讨论书里最后一章的内容。”

胡佛顿了顿,用略带钦佩的眼神看着面前的总统。

“如果这是真的,您确实有资格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罗斯福:“......”

如果时间可以倒转,罗斯福一定很想回到一个月前,然后说什么都不会让苏联人和中国人入境干出这种事来。

我,罗斯福,曾经是世界人民心中,和平的爱好者,正义的伙伴,我为了维持这样的人设,正面一套,背后一套,和希特勒打嘴炮仗打得再凶,我却一直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可是现在中国人和苏联人来了这一招,我成了什么?

大阴谋家,战争的幕后黑手,战争贩子,这全是我现在的标签人设!虽然这都是真的,但是我做了这么多坏事,怎么能让别人识破还广为宣传?我的计划,是要让美国在登上世界之巅的同时,既通过世界大战赚了大钱成为霸主,还赢得了道义和各国民众的尊敬,成为捍卫世界的自由与民主的灯塔啊!

但几天前那出戏一来,罗斯福知道,自己这辈子都很难甩掉世界大战的“幕后阴谋家”这顶大帽子了。

当罗斯福在为被扣上大帽子而苦恼的时候,远在德国柏林的希特勒,也正拿着收到的情报与新闻而目瞪口呆。

此时,希特勒的手上正拿着黄克去年就在欧洲出版新书《菊与刀》,德文版的——因为德国人对日本没啥兴趣,该书在德国的销量很不好,不过却因为这事被西欧热炒,最近销量有了井喷式的上升。

希特勒刚刚看完了最后一章:美国大阴谋,读完这部分的他,这时额角是冷汗涔涔......在即将吞并奥地利前夜,突然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希特勒也有种如芒在背的感觉。

发生在远东的战争,希特勒一直都在关注着——不关注不行,他的野望,日尔曼人要拓展生存空间,只能从斯拉夫人,即苏联手中争夺土地。日本是“小胡子的野望”里,极为重要的棋子,他还指望日本能和德国在未来东西夹击苏联呢。

去年斯大林的共产国际讲话,已经让希特勒吓了一大跳了。而更让希特勒恐惧的是,斯大林不光是嘴上说说,还马上有了行动——没过半年就不顾一切地在远东用兵,摆明了要抢在德国完成大德意志计划之前,就把日本打垮,一劳永逸地解决东方威胁!

这才是希特勒害怕的地方,而他把黄克那本书的最后,最长的一章读完后,他本人更是瞧得全身毛孔直竖。

“罗斯福,太阴险了!而黄克?这个中国人......”

希特勒努力地回忆着那次和黄克的短暂见面,他还记得他那张惊人的年青的脸,心里却有些后悔当时没有和他好好地交流了。

他想起了去年发生的那次闹剧,然后下令道:“把希姆莱给我叫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73章没有诚意的谈判

中共秘密抵达华盛顿的谈判代表有三位:张闻天、聂荣臻、伍修权(翻译),黄克则是作为打前站和吸引媒体眼光的。

和英美法日想通过谈判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同,中苏两家和这些帝国主义强盗谈判的目的,纯粹只是想借着这个平台,把美国“正义的伙伴”的皮给扒下来,不给他们占领道德制高点的机会。

这个目的,在谈判开始前就已经达到,接下来的事,按主席的说法,就是“趁着这个机会,让同志们瞧瞧,帝国主义国家在谈判桌上如何地虚伪无耻,如何黑白不分地睁眼说瞎话的。”

正式的谈判,于1938年一月五日开始。

在前面的这几天,中苏两方故意不急不躁,慢慢地晾着英法美日四国流氓,直把罗斯福、张伯伦、雍仁晾得吐血。

“怎么,贵方的人呢?”

“不急,不急,还在路上呢!”

最先坐不住的人,当然是日本人。土肥原贤二那边突围无望,断粮了,雍仁催得急,松冈洋佑为首的日方代表,受雍仁指派,急着早点谈出个结果好救南京日军一条狗命,而东北那边,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苏联红军与抗联的部队,也正在黑龙江攻城拔寨,不断推进,日本人在东北的局面同样面临着全线崩盘。

一月五日这一天,谈判终于开始,但第一天的谈判,只持续了五分钟就结束了。

场景是这样的。

中方代表:“我方的意见是,日军全部退出中国,包括所有的中国领土,归还台湾,审判战犯,赔偿中国巨额损失,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没有必要谈判了。

苏联代表:“完全支持中国同志的意见,不过还要再加上一条:从朝鲜撤军。如果不答应这个条件,那就没必要谈判了。”

日本人:“......”

他们来美国,日本人的底线是:双方就地停战,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谈谈。

罗斯福还想圆个场什么的,但是中苏两家这时二话不说,就直接退场,理由是:让日本人先发个电报问问雍仁的意见。

此时日本国内,也正处于空前的大乱中。

一月一日,早就欲辞职下台的近卫文麿内阁,终于“不顾挽留”地以集体总辞职的方式向国民谢罪下台。

下台时,近卫老贼和陆相寺内寿一,一个劲地向雍仁鞠躬请罪,然后在众人愤恨地目光中一起跑了。

位置是空出来了,可是这个时期傻子都知道,首相,陆相,这些位置现在全是火坑,傻子都不会想在这个时期上台去背这口战败的大黑锅呢。

然后从一月一日起一直到一月十日为止,日本政府高层出现了长期无内阁状态,首相,陆相,两个要害位置一直空置。平时抢破头的位置,现在个个都惧如蛇蝎避之不及。“众正盈朝”变成了“众正们纷纷让贤想请别人上位”。

在持续了近十天无内阁的荒唐局面,同时雍仁也气得把手都拍肿了之后,平沼骐一郎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众人推着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相。

不过他这任首相位置,只坐不到二十天,就随着一月二十九日,土肥原贤二的部队在南京全军覆没,而“主动”辞职下台。

下台的时候,平沼骐一郎竟是“浑身轻松”的感觉。

又过了三天,阿部信行带着一副“被强喂了大便”的表情,也被下面的人拱上了台.......

而在这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中苏两家和日本在华盛顿的谈判,简直就象是过家家,中苏两家的态度非常明确,日本滚出中国是底线,否则免谈。日本方面哪里可能接受这种会被“天诛”的条件,

在这过程中,英法美出来打圆场,说条件可以改为“日军全面退出山东和淞沪,然后苏军撤出东北部分地区。”

这种不要脸的圆场建议,自然是被中苏两方同时冷笑地踢了回去。

在此期间,中共也和英法两家就未来中英、中法关系,“互换”了意见。

傻子都看出来了,等日本人被赶出淞沪,英国人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就完全得看中共的脸色了。哈利法克斯急急忙忙地赶到美国,在这里和中共代表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想借着英法美日四家的虎皮,给中共施加压力,逼他们签下保证旧的殖民条约执行,同时背负前朝烂债的“义务”——要知道中共可是公开叫嚷不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恶债的。

回想一下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武装赖帐”的旧事吧。期间英国人倒是难得地硬气了一回,在谈判桌上对着张闻天恐吓道:如果中共不能保证英国在淞沪地区的利益,大英帝国不排除派出军队来中国维持秩序护侨,以及武装讨债什么的。

当时聂总一拍桌子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来中国的时候,请记得带上一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