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308章

作者:半只青蛙

“将来估计没有时间去参加你们的婚礼了,这一对戒指,是主任提前送你们的结婚礼物。”

“主任,这礼物太贵重了。”

“拿着!这里有一百多号人,别浪费我时间。”

黄克的记忆很好,将要归国的一百多名留学生,他每个名字都记得,每个人家中的情况,也通过查看他们的档案资料心里有数。每个回国的学子,他在他们走之前都会送上一份礼物。每个人的礼物都不同——礼物单子是他请苏联人帮忙,事先调查过的,尽可能地送得“恰到好处”。

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举行最后的联欢,当晚载歌载舞,好不热闹。艾琳娜也出现在现场,为这些学子们献唱好几首,既有《白桦林》、《莫斯科的夜晚》之类的俄语歌,也有《我的祖国》之类的中文歌。

艾琳娜是世界闻名的女歌唱家,亲自出场为他们歌唱,一下子就将现场的气氛推送到极点。这些学生在离开前人人都向她要了签名,并且各种合影留恋。三天后这些中国学生离开时,都收到了带有艾琳娜签名的照片。

七月九日,那列载满中国留学生的火车,缓缓地驶离车站,黄克和艾琳娜亲自赶到车站,和他们挥手告别。

“留苏派!”

“留苏派交大系!”

“留苏派江浙交大系!”

当天晚上,小黄克与大黄克在梦中相遇时,大黄克故意说着怪话。

“我可不是常凯申,我只认同能力,不认同同乡。”

“当然,但我知道,你这么做是在干什么,他们是你的山头,你的势力。”

小黄克没有反驳,而是道:“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喜欢用儒学了。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真香呢!但是,我还是要全力地砸烂孔家店的!”

“但是,你还是会努力地维护这个师生关系的传统!”

“没有孔老夫子之前,师生之道也是早就存在的。你这老色痞不要这么杠好不好!你那边再过一年,我的年龄就会比你大了!”

大黄克:“你叫我什么?.......”

“难道叫错了吗?”

“臭小子,我忍你一年!”

“你那边一年后我会改口叫你小色痞的!”

大黄克:“.......”

先更到这吧,孩子病了,得照顾他了。

第324章进退两难的希特勒

“每秒计算一百万次!”

“主存储器的存贮量12万字节!”

站在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面前,参予这项研究科研人员兴奋地拍着手掌。

无数的闪光灯闪烁着,现场请来的各国记者拍下了号称“将人类从繁重的脑力计算”的酷刑中解放出来的划时代发明的照片。

但是,在场两百多人中,实际上有十多个人,心里却在小声嘀咕着:“才一百万次啊......”

这台名为“门捷列夫”的晶体管计算机,比地球另一端同时诞生的美国兄弟“TRADIC”和英国表弟“梅琳”还要快了百分八十。

但是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少数人却知道,和莫斯科最神秘的第99设计局里保存的,那些编号从一到三十七的神秘之物相比,双方的差距简直就是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差别。

现场,斯大林面带微笑地和主持门捷列夫计算机的设计师们一一握手,其中也包括了国际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克.黄。

作秀,是必须的。毕竟苏联人和美国人、英国人都商量好了,三家会在未来联手把“晶体管时代”这个概念好好地炒作一下,顺便在股市上捞大钱。

即使有黄克拿出了全套成熟的设计思路和制造资料,但晶体管计算机也是用了两年多的努力才完成:晶体管计算机里重要的核心元件,除了晶体管外,还有磁芯、磁盘、磁鼓等设备,在两年前都没有现成的存在,完全是靠集中了英美苏三国的全部科技精英和资源,数千名科研工作者的全球大合作,联手一件一件地解决方才完成的。也因为如此,到1939年时,英美苏三国,都掌握了量产第一代晶体管的技术。

英美资本在这事上的投入可谓巨大,但伟大的发明,也需要盛大的炒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发明者获取收益,黄克的圈钱炒作方案在这过程中功不可没。在这程中,最大的受害人却是德国。

到1939年七月时,不光是美国,在西欧,大量的晶体管收音机在这个时期也上市销售,仗着更轻巧的身架和更好的性能,一下子就把传统的电子管收音机打入地狱。而同一时期,原本电子产业极为发达的德国,在遭遇了晶体管对电子管的降维打击后,整个德国的电子管工业都受到了冲击——幸好这个时期德国正要为发动战争准备,国内的电子管电台供不应求,但是德国军队在通讯器材上的先天优势,正因为英国也拥有了晶体管制造能力而开始丧失——英国皇家空军,这时已经开始用晶体管电台替换落后的真空管电台。

在晶体管计算机开发过程中,除去知情的苏联人外,英美两家的情报部门也热情参予了——他们都意识到,高速计算机在密码加密和破译方面的巨大优势。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斯大林当场宣布对发明计算机的团队实行“重奖”,作为总设计师之一的黄克,还拿到了斯大林特别颁发的“列宁勋章”——不过类似的勋章称号,比如“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之类的,这两年他已经拿过好几次了。和他一起接受奖励的还有十几位苏联这方面的专家。除此之外,现场中另一位“外国友人”图林,也得了斯大林的奖励。

图灵是穿越者利用先知,成功地从英国挖到的计算机天才——为了把他弄到苏联来,苏联人使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揭发图灵是个同性恋。

这个时期,在英国同性恋是会被迫害的——历史上图灵就是被人揭发是同性恋,接着被强行注射激素进行“化学纠正”,最后不堪受辱的他自杀而亡。

这个位面,为了能让这位英国的计算机天才为苏维埃效命,苏联特工故意把他的私秘泄露,果不其然也遭遇了英国政府和世俗力量的迫害。

在图灵最绝望的时候,早有准备的苏联特工暗中出手,雪中送炭,然后图灵就带着他的基友逃亡苏联,捡到了这个大师级别的人才。

不过因为出身的原因,图灵能接触到的,也只是“门捷列夫”这种“落后”的计算机,真正的高级货色,只有中苏两家经过层层政审的人员才能碰触。

黄克和艾琳娜带到这个世界的四台半电脑,到目前为止,只余下三台可以正常使用,性能最差最老的奔3电脑,已经彻底损坏报废了。

后世的民用电脑,设计使用寿命也就是十年左右,哪怕不用,长期放置,也会因为所谓“晶体振颤飘移效应”自动损坏。除去黄克的那台是新品外,艾琳娜手中三台在穿越前都是用了五到十年的旧货,早早地就到了寿命的末期。

两年前中苏两家合作后,心知电脑这玩意再放几年就会变成废铁的二人,倒也没有藏私,都拿出来交给苏联人共享使用。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一时间苏联的计划委员会和科研部门,数学组都被天降的“神器”砸晕了。

这几台电脑的出现在计划全国生产数据的规划中帮了大忙。

在使用过程中,苏联人为了这些电脑,专门准备了无尘房间,低温工作室,努力地创造出最好的工作环境。但是还是抵不住其本身元件的老化,寿命将尽。四台半的电脑里,有两台原本可正常使用的电脑在工作两年后就寿命到期报废,只有两台可以正常使用。而后黄克把两台损坏的电脑加上魔女那台本就不能用的放在一起,拆电容拆晶振,绞尽脑汁进行零件转移拼凑,勉强让一台电脑重新点亮工作——只是那台重新点亮的电脑,现在却是再也不敢关机了,一直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因为黄克也不知道,关机之后他能否再次点亮。

现在能正常使用的两台电脑,被命名为一号机和二号机,死而复活的那台则被称为3号机。

当晚,斯大林问黄克道:“你估计一下,有你源源不断地提供相关的知识,指明方向,我们制造出三号机同等水平的产品,大概要多少年?”

黄克答道:“三号机差不多是第一代双核电脑,大概是2005年的产品。这个时空的话,要制出这种同级别的民用品,我估计大概也要到90年代中期左右才有可能造出来。如果不造得这么小巧,那种堆CPU的大型计算机的话,大概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可以造出来了。”

“都有答案可抄还要这么慢吗?”

“计算机芯片是后世科技的明珠,比造出能飞上月球的火箭难度还要高,越到后期越难.......”

黄克简单地向斯大林科普了一下其中的难度。

“即使是英美世界,也是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科技精英联手才能完成这条巨大的产业链。我们社会主义阵营,未来要和他们竞争,同样也需要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联手。”

让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比历史上提前十几年前诞生,这是中苏两国领导深思熟虑后的产物(前文有诉)。

英美的工业基础虽然比苏联好,但是在计算机领域,其实优势并不大。这次合作,通过“共享”进行的技术交流交换后,苏联瞬间就把自己在电子工艺和半导体方面的各种短板补齐了大半。——当然,科技最讲积累,苏联的这种补齐只是吃了猛药,如果没有穿越者继续开挂,正常情况下和英美竞争后续科研的开发,肯定还会慢慢 落在下风。

但是中苏两家在计算机开发上最大的优势是他们是在开挂啊!按黄克的说法:我们都有地方去抄答案了,也知道正确的发展方向,不需要各种试错,如果这样还竞争不过英美,大家都可以集体去跳河了。

而且另一个会被人疏忽的地方:此次晶体管计算机的开发,技术上完全是抄答案的苏联带头,整个节奏都是苏联加上黄克这个“计算机之父”主导,英美两家的团队里虽然也有大量科技精英参予,但是整个研发过程中,这帮人全是被黄克牵着走上一条“没有试错过”的“正确的抄袭道路”。

抄来的答案其实也是要付出代价和学费的,需要在未来慢慢补足,因为没有各种“试错”的经验积累。在这过程中,带头的黄克故意耍点小花招,提供一些“正确的超前错误思路”,就可以把英美的开发者在未来坑得半死。

——所谓的“正确的超前错误思路”就是,计算机硬件的开发是个庞大的体系工程,任何一个小零件开发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进度。有时候看似正确美好的思路,却因为超出了时代技术的限制,相关的难关就是突破不了——解决的方法就是降级,折衷绕过。但在这过程中,如果带头者使坏,故意把人往邪路上引,一不小心就是浪费好几年的时光 。

象这次开发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黄克提供给英美的都是相对落后的设计,苏联人自己用的却是更先进的。至于下一代的计算机开发,英美两家的设计师都是“抄答案”,想要学会自主开发先要交够各种失败的经验学费再说,没交够的话还是只能被他这个“计算机之父”提出的思路牵着走,到时候黄克只需在发表的论文上做点手脚,用“正确”的思路坑他们几年太容易了。

“不过我这种误导,估计也只能让他们多走几年弯路,等战争结束,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进入冷战对抗后,他们以举国之力和我们进行科技对抗,仗着资本多,人力多,还是可以大力出奇迹硬堆上来的。另一个时空冷战时期英美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代,就是靠着资本投入多,把所有的道路全部试错过一遍,然后才压倒苏联的。”

黄克最后叹息着总结道,这亦是李润石和斯大林都意识到,只有建立起庞大的社会主义人革联,才能在冷战中和整个发达资本主义世界联盟对抗。另一个时空欧美世界无论是资本还是精英人材总量,都胜过苏联为首的东欧联盟。

——————————————

当英美苏三家都沉浸在晶体管计算机成功发明的喜悦中时,德国的希特勒最近则有点烦。

时间现在已是1939年八月十五日了,历史上在这一天,苏联人和德国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认了苏联联手瓜分波兰的大阴谋,而时也让希特勒可以腾出手来优先解决西线威胁,最大限度地避免两线作战。

但是这个位面,希特勒期望已久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始终都没有谈拢。隔着的苏联人,表面上不停地停和德国大谈“不要掉进英美挑拔苏德互斗”的阴谋陷阱中,但是哪怕希特勒把波罗的海三国都卖了个干净,斯大林却怎么也不肯签下那份条约。

不仅如此,斯大林还一再地号召欧洲各国元首应当一起坐到谈判桌前,开个“欧洲安全会”议,按苏联的说法,是要各国人领导“齐聚一堂”,“放下身架”,平等对话,最大限度的消除误会,避免战争云云。

反正,整个1939年,苏联人对外的政治态度,就表现得相当地“爱好和平”到甚至有些“软弱”的地步。

但是谁都知道,苏联人的这一套是装出来的:苏联红军正在进行的军队动员大家都看到了,疯狂地“卖肝援共导致红色中国的诞生”,更是把西欧那一票国家全吓坏了。

这个时期,在英国和法国高层,欧洲的两大魔王,排第一的是斯大林,然后才轮到希特勒。斯大林很早就提出各国高层聚在一起和谈,想要集中整个欧洲的力量压制希特勒的设想,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斯大林这种嘴上和气说话,背后却在不停地磨刀的做法,希特勒全看在眼里——此时的他心里非常地害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日不签,德国就一日不敢入侵波兰。

时间到了九月份,德国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始终没有签下。不仅如此,让希特勒想要发狂的是,在九月一这天,斯大林突然召开国际记者 大会,公开发声,希望和英、法、波,四国领导举行最高首脑会谈,同时还恳求邀请德、意两国元首参加,会谈的内容,还是他前面一再主张的“欧洲和平谈判”。

苏联人的这个声明里,斯大林声称是:这是为求避免欧洲大战的最后一次和平努力。

与会的地点,斯大林指出可以在中立国挪威或瑞典举行。

此话一出,立刻就引起了英法两国的热烈响应——这个时期,英法两国通过间谍,早就知道了德国正在进行最后的战前总动员的秘报。

而最让希特勒吐血的是,斯大林居然把德国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作战计划捅到媒体在报纸上登了出来。

一时间,小胡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很烦那些看了一点剧情就在胡乱脑补后面的人

有些人总是喜欢自我脑补,凭想象引申

我个人是认为,现代个人家用电脑大规模普及,大数据时代。对于国家在全民的民生生产方向的数据控制大有益处,更方便计算出和实际需求接近的数据,能更有效的统筹规划。避免无效的过度生产和浪费。

同时大数据大网络,对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也大有益处。

但是总有人喜欢自我脑补,说我是在鼓吹这个是能治好社会主义制度下那些问题的“万能药”,这就是自己在射出箭然后画靶子了。

傻子都知道,现在的弱人工智能力,局限性很大,即使是现今,要达到真正完美的计划经济控制也是不可能的。经济上也是需要民间市场经济互补的。

这是常识,但有些人就喜欢射了箭再画靶子。

现代社会,发生在中国的大数据时代,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大数据,被资本恶意控制利用,变成他们收割的工具。资本盗窃个人的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地定向数据推送,由此控制市场对民众甚至是政府建立起信息茧房,以谋取自我的最大收益。

现代中国,哪怕不通过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给建议,全国上下都知道现在有1.2亿多套闲置房,再搞地产经济纯是死路一条,但是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出于各自原因,还在往这里钻。资本们甚至还妄想把房地产危机转嫁给银行,然后再让银行背锅,开动核动力印钞机平帐,最后把危机转嫁给全体平民,

中国的地产问题,房价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吗?

这东西,说难听点,中国要是走的走斯大林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哪里会有1.2亿闲置房的地产危机产生?

中国的房价问题,地产问题,具体是乍回事大家还不清楚,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我这两章写的计算机,只是要补上生产关系超前生产力太多的一块短板,但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短板有很多,这也只是补上其中一块而已

但有些人啊,就是喜欢自己想象脑补玩极端化。

第325章七国会谈

整个1939年,德国都在为发动世界大战进行着最后的战争总动员。

这一年里,德国从美国进口了整整五万吨的四乙铅燃油抗爆剂——这数量,摆明了就是要为打世界大战准备的。

同样在这一年里,整个德国空军以极快的速度更新装备,到了1939年九月时,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已全体更换为了BF109E,就性能而言,已超过了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机飓风(喷火这个时期英军才少量装备,数量极少)。根据后世提供的资料,整个法国战役期间,德国空军在西线出动的Bf109战斗机的数量就超过千架,战役期间在制空权争夺方面一直微占着上风。

根据事后诸葛亮评价:小胡子发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的时间点,不是太早也不是太晚,而是正正好——正好卡在英法空军大规模淘汰旧装备换装的节点上。这个时期的德国空军,当真战斗力是世界第一。

历史已经被黄克改变很多,但是从德国前面不顾一切地进行战争总动员和换装来看,斯大林也认为,现在的德国就象是两年前的日本一般,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他不肯签下看似对苏联有利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要在这个节点上,打乱希特勒的战争节奏,让他进退维谷。而后故意把德国入侵波兰“白色方案”的详情在报纸上登出,目的也是如此。

“为什么,为什么苏联人对我们进攻波兰的计划了如指掌!他甚至连我们打算让人假扮波兰人袭击德国电台发表反德宣传的计划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