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95章

作者:半只青蛙

他最近这么支持弟弟在东北军中拉拢年青人,搞小山头,无他,他想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新生的,脱离于原先那个土匪气息极浓旧体系之外的政治团体。而在和黄克相遇后,他现在也把主意打到了军校上。

东北军原来是有军校的,郭松龄所创建,张作霖时期,甚至一度用军校生逐渐地替代了军队中的旧军官,那时期的东北军是最接近现代军队的时代。然而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势力,要想改变旧有的利益分配体系,这过程都是要死人的。

郭松龄倒奉事件,就是当时新东北军和旧东北军间矛盾积聚到最后,大规模爆发的结果。一场奉军内部火并之后,相对进步 新东北军势力被彻底摧毁,最后变成了现在这副比王家烈的“双枪兵”还渣的鸟样。

张学良在918后苦思良久的“治病”办法,就是在旧体系中寻找“新生的少壮派”加以培养。妄想利用这些“老军阀”们的子女和父辈的血缘继承关系,以不流血的手段完成权力的交接更替,从而达成改变东北军面貌的妄想。所以后来黄克找到他时,对他说想在西安建一所军校,大量招收东北军子弟时,他听起来才这么高兴激动。

张学思现在带黄克去看的,就是最近刚刚在西安市内,挂牌成立的“东北军校”。

这所东北军校目前大量招收来自东北的年青人,也包括不少军中的家属。

“我哥哥是想军校校长用东北军的人,然后请红军那边派些教官和思想指导员进校。而我自己的看法,其实是老东北军的人,一个都不想用。他们身上的匪气太重,会把大家都带坏的。”

“想法是很好,可惜现实中明显作不到啊。”

“是的.......”

在张学思的叹气声中,车子开到东北军校所在地。其紧挨骊山,倒是选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宝地。黄克到达时,看到三百多名新招的学员,正在教官地带领下在操场上跑圈。

黄克自己不懂军事,这方面只是看个热闹。

“慢慢来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这群学员教育好了,把这里当成小黄埔军校,大不了白手起家,直接抛掉老东北军,以他们为基础,建立 自己的基层组织。”

黄克说着对张学思伸出手。

“需要什么,向我开口。”

张学思点点头,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自己也该建立一支,属于他自己的山头势力了.......

“主席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终究不是个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呢,终于也动了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利益群体的想法了........”

------------------

-------------------- 第106章中苏之间........ --------------------

黄克在西安待了两天,主要的工作是审查评判过去两个月的布局在西安的进展状况。同时借着和杨虎城、张学良打交道的过程中,摸清二人的态度。

两人现在面临常凯申的政治压力很不小。杨虎城还好,毕竟是一方土军阀,在陕西这一带的根基很深,即使南京方面断粮卡饷,靠着本地的税收日子还能过下去。而且现在宝鸡成了和天水交易的物资集散地,从中抽税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

张学良的情况就很苦逼了。榆林战役结束后,常凯申又对他断饷了,要不是前面的七百万法币饷粮先发了够他撑一阵,现在早就狼狈不堪。而如今被二次断饷,时间久了,没有自己地盘的东北军,也不知道能撑多久。

见面的时候,谈起财政,二人皆是头痛万分。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汉卿,虎城兄,你们得有自己的工业机器,生财工具。陕西这儿,土地贫瘠,你们在这儿纯粹靠向农民征税收粮,还有那一点点的商税,挖土三尺,最后又能榨出多少油来?”

杨虎城笑道:“元兴你就莫要吊人胃口了,看你的样子,一定是心里有数早有定计了”

黄克哈哈一笑,从怀里拿出厚厚一叠的方案,摆在二人面前。其中一份是陕西大地图,只是这份地图上,现在被人人工标出了一大堆矿物的名称。

“西安这儿,有石墨,金矿,蛭石。铜州、宝鸡这儿,更是好地方,有煤,有石灰,粘土石,尤其是宝鸡,地如其名,在太白,麟游这两县,金、银、铜、锌,什么矿都有,而眉县这里,更有硫磺矿!西安边上渭南、咸阳这两个地方,也是有铁有煤,什么都有.....”

杨虎城站起来,看着这份矿物分布图,眼神发亮。他伸出手,一把抓过黄克开发方案书,细细阅读。

黄克对张学良道:

“我投资,两位出政策出人,把这些地下埋的好东西,挖出来,炼出来。”

“我计划在这儿投资建一座水泥厂,一座炼铁厂!一座火电厂。再加上上次说的军工计划,只要这些工程能搞起来,陕西这儿有自己小工业,那就等于养了一只能下蛋的鸡。”

黄克对张学良道:“汉卿你手下有二十万人!这二十万人不打仗长期闲养着不是个办法,有的时候,该下个决心了,而现在是个好机会。”

黄克所说的决心,就是“精兵简政”,裁掉部队大量吃闲饭的。其实这个话题,东北军入关后,早就频繁地被提起了。常秃子在卡饷,下层的士兵成天嗷嗷叫饿肚子,从前张学良是想裁裁不动,裁不了,因为一裁士兵就会闹事,而现在是穷逼一个的张学良,最怕的就是手下这些东北军闹事。

“你是说......”

“军产,分利!把矿山承包给你的部下去经营,把矛盾下放。”

黄克把头转向杨虎城,接着道:“开矿建厂的事,地盘是虎城兄你的,你地主之宜,理应分一份红利,汉卿这边,出人出力,拿一份辛苦钱。前期投入我全包,产出产品我全权收购!二位不须掏一分钱投资或还债,只须一方出地,助我摆平地方,一方出人,提供劳力即可。”

杨虎城盘算了一下,觉得黄克此举对他是百利无一害。看向张学良,张学良也觉得此法对二人百利无一害。不过他们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表示“容我回去和左右商量一番”,但看态度此事已成了九成。

对于张学良来说,二十万东北军压在他的肩膀上,全是无产出尽是投入的“黑洞”,没有地盘,仅能靠驻地财政施口米汤残喘的他,其实压力极大。能把部分已不堪用的“老弱病残”转化成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当然求之不得。

黄克的这个计划,唯一的问题,其实不在张学良这边,反而是杨虎城这儿,要他把地盘让一部分给东北军开发,可能会有些“心理障碍”,杨虎城的些许犹豫,也就是在这儿。

作为一个老军阀,杨虎城其实和阎西山一样,都懂得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道理。西安事变,张学良的名气比杨虎城还大,但实际上整件整事,作主导的却是杨虎城,张学良只是“一头羊”被他牵着走带着走。

他是有些想法,但是他手中的西北军只有六万人,又苦又穷。张学良虽然现在败落了,但好歹手上的东北军枪炮装备都极好。可是杨虎城的六万西北军,那是装备差,战力一般般——否则也不会打刘志丹红军打了这么多年,最后把人家打得枪比人多这样的事都做出来了。

处了这么久,“黄克通匪”,二人早看出来了。但是在二人的眼里,黄克的做法一点都不稀奇,他通匪的同时,抱常委员长和宋家的腿也是抱得紧,在二人看来,这不过是在乱世极常见的“两面投资”,“多方下注”罢了。

三人分离后,张、杨二人找来部下,各自商量此事,结果却没有一个人反对,大家都在叫好。

为啥如此顺利,一个字,穷!

方案在第三天就定下了,张学良杨虎城分别派人,去黄克所说的地点找矿。同时杨虎城以地方长官的名义,向洋人定购了一大批开矿的机械——当然,资金全是黄克出的。至于搞定地方士绅什么的,张、杨二人有枪有兵在手,应付这种小事都非常熟悉,谁敢不答应就是“通匪”,一点都不担心遇上钉子户。

黄克在西安待了四天,事情谈得差不多,而后在张学良的安排下,亲自开着他的飞机飞往延安。(注:张学良也是会开飞机的,曾亲自开着飞机从广州飞往武汉)

前来机场接黄克的,是主席的警卫员,原来这个时候,中央红军的指挥中心,已经从天水转移到了延安。

见到主席后,他对黄克道:

“未来的一整年,我们的计划有二,一是消灭西北三马,其次是打通和北方蒙古的交通线!”

黄克想了想,终于问出了压在心中很久的一个关键问题。

“你们已经想通了,要向斯大林同志,剧透部分历史了吗,比如,提醒他德国入侵苏联的时间点?”

当时现场的人除了黄克外,还有五位:李主席,伍豪,王稼祥、张闻天、曾中生,五个人对着黄克一起慎重地点着头。至于朱老总,他则在天水压阵。

王稼祥问道: “你是怎么猜到的?”

“其实我早猜到会是这个结果。三千五百万中国人,和同样是超过三千二百万的苏联人民的死亡!这个包袱太沉重了!你们不是我们这类站在历史下游看历史的未来人,在我的网友们看来,死多少人,只是过去时代的一组历史数字,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残酷。但你们不同,你们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呼吸着这个时代的空气,两个三千多万,加起来近七千万条血淋淋的生命!这是个恐怖的数字,他太沉重了!”

主席首先开口道。

“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忽略了国家长远的利益。如果苏联倒下了,东欧的那一整片社会主义阵营倒下了——那么,即使有你们提供的超时代知识相助,中国再强大,也要面临着以一国之力对抗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围攻的尴尬,有如你那个2020年的时代,或者1990年时的苏联,甚至比他还要糟糕。”

曾中生也道:“七千万条人命,这是个可怕的数字,铺在地上,够绕地图一圈了!只要我们和苏联的同志透露这个关键的历史机密,可以少死多少个“千万人”。”

伍豪道:

“其实我们也自私过,也曾动过独享历史机密的私心。但是,未来十年里,这段灾难太沉重了!我们投过票,所有人都同意要阻止这一幕发生,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苏联的。”

当晚,私下和主席交流的时候。

黄克道:“让斯大林也知道历史,知道我们的存在,我很担心的是,他一定会约见我,询问所有的秘密,我怕他动了私心,确切地说,是民族主义私心,俄国的,或者苏联的......”

“我明白你的担忧,所以要作好充份的准备。这事是明年以后的事了,只靠一个中国,是无法建成共产主义事业的。无论是中国也好,苏联也罢,我们最大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另一个........”

黄克笑道: “啊,这是托派理论!”

“你这小鬼,不要调皮!别开玩笑。”

主席哼了一声,黄克吐吐舌头,老老实实的。

“能够把整个欧洲染红,能够把美国逼回美洲,赶出世界岛!为什么我们要因为自私与狭隘,跟着历史走,选择那么糟糕的另一个结果呢?”

黄克承认道:

“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历史,历史的进程,有大量的必然性,也有大量的偶然性。我们向苏联透露历史,哪怕是斯大林完全按照最理性理智的方式去面对未来。但是谁也不知道,被我们严重针对改变后的欧洲形势,最后会是怎么样的——我和艾琳娜已经陷入这个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了,欧洲的局面,我们也无法再预测了。”

主席笑道:“最后的结果,无非也就是红旗从欧洲向西插,能插到哪个国家,是德国,是法国,还是西班牙......但肯定,可以比你那个时空,向西插得更远。”

黄克道:

“也是呢......如果是这样,英法直接崩掉一家,非洲也会大变,美国人发现无力插手欧洲后,或许缩回去,或许会把重心转向亚洲——毕竟太平洋舰队太强大恐怖了。”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 的。美国是很强大,现在的他,未来的十年里,也确实是个精气神都达到顶峰的可怕对手。你对我说过,社会主义阵营不怕战争,压力越大反而越强。最怕的,反而是长期和平的懈怠期。我们不能贪图那一点国家民族私利,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中国要避免犯日后 的错误,但苏联同样也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毕竟我们两国未来的最大的对外矛盾,其实不是彼此,而是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残存的资本 主义顽固势力。这会是一场漫长的战争,甚至会持续到你,甚至你之后的几代人,方能分出胜负。在这过程 中,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哪一个先倒下,都会是一场灾难。”

黄克道:

“中苏冷战,分裂,敌对,那是很愚蠢的,最后全都白白便宜了美帝国主义。”

“你说过那段历史,苏联有错,我们也有错。所以有些事是越早做越好。”

主席和黄克,为了未来的历史,推演了一晚上,而第二天,黄克来到红军这边准备好的仓库,将苏联支援中国的那一个师的装备全取了出来。

对红军来说,莫辛那甘是一把很熟悉的枪——北伐时,其曾是北伐军的重要武器,当时人称水连珠。四一二后,国民党变身成“刮民党”,来自苏联的援助中断,作为北伐军主力武器之一的莫辛那甘,也因为缺乏子弹补充,逐渐淡出。无论是白军还是红军,经过九年的内战后,莫辛那甘要么退出现役,要么就是沦为民兵或二线部队的辅助装备。

天水整编后,红军这里将全军的莫辛那甘步枪集中起来,也只凑到了二百多条老旧不堪,几成废物的莫辛那甘(因为缺子弹)。此次黄克带回了四百多万发步枪子弹,一下子让这款型号的步枪成为最受欢迎的武器(子弹充足了)。

苏联运来的这批莫辛那甘步枪,是从远东的军火库里调拔出来的。接收现场的红军开始检查这批枪械。现场接收枪的人,是红军教导团的战士,全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一个接一个的箱子被打开,黄克也跟在边上,随手拿起一把莫辛那甘,拉了拉枪栓,感觉确实比正版的毛瑟1924开枪栓要费力一些。

苏联人运过来的这批莫辛那甘,其实全是旧枪,大部分都是1918年产的一战老枪。

莫辛那甘的那些问题,小黄克早已从2010年的那网友那儿知道了。主要问题,还是枪放得太久,加上保养不当,有些锈蚀了,另外就是毛子的加工太过粗糙。

“大家都试试,这些枪有些旧了,趁着我在这里,所有不好开栓的枪全都集中起来,然后叫维修班的人统一修理一下。”

仗着自己的入微的感知能力,黄克着接连换了几把莫辛那甘,瞄准校对了一下,感觉都不是太满意。

“膛线磨损度不低,想当成狙击枪用是不行的。看样子得向斯大林订购一批特制的高精度的狙击型莫辛那甘才行。”

黄克心里正想着这事时,现场突然有个红军士兵叫道:“我这枪好象不是水连珠。”

接着连续几个红军战士也发出了类似的叫唤。

黄克走过去现场一检查,瞄了一眼枪械,不认识.......

但口径,他却目测读出来了,是7.92毫米口径。又看了一下装枪的木箱,发现上面居然用汉字写着辽-13。

很快,现场有人认出了枪。

“这是东北军的枪,我和东北军交流时见过。”

这段时间,东北军和红军私下里的秘密来往很频繁,说话的这位红军战士受张学思的邀请,在东北军部队里待过两月。

“检查箱子,顺便弹药也检查一下,发现上面的说明不对的或者有中国字的,单独挑出来。”

检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120箱的枪械,实际上却多运了十箱。这本是好事,但是其中却有四十箱是辽13步枪。而那些7.62毫米的子弹箱,竟也有二十一箱是7.92毫米的毛瑟弹。

辽13是东北军的自产武器,这枪性能倒是不差,而且是为了适应中国人体质的中国改进版。只是苏联人运来的居然出了这样的乌龙事件,倒是令人莞尔。

黄克凭记忆中的历史判定道: “应当是中东路事件时,苏联红军的缴获。当时张学良被苏联人消灭了八千人。”(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主政东北后,第一次单独作主拍板做的决策,结果兵力上占尽优势的东北军被苏军抽肿了脸,四天内损兵二千被俘六千多,彻底暴露出了东北军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本质)

彭总拿起一把辽13,装入几发子弹,到外面试射了几发。

“这枪还算不错,感觉比毛瑟1924更顺手。”

但是,量更大莫辛那甘,问题就不少。

保养不当,不少枪锈蚀严重,枪管膨胀变形,开栓极困难。以至于红军方面不得不专门组织了一批人,对这批枪械重新进行保养、擦试。最后统计的结果:二千多杆莫辛那甘,竟有约十分之一需要重新翻修过后才能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