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339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不过很显然,背对众人的老叟,并没有任何的反应。

随着周立开始沏茶,刘三吾也率先打开了话题。

“明日就是早朝了,到时候便就是我等上奏陛下的时候,这三天以来,老夫每夜辗转反侧,为大明之未来担忧。”

“今日叫来二位,主要是把明日早朝的章程给定下来。”

张信闻言道:“先生放心,我已经联系了多位同僚,他们都有跟我们相同的想法,等到明日早朝的时候,必定会声援我等。”

“现在太孙殿下的选择,我多方打听,发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对此都非常不满意,若是事情可为,到时候我就让学子们上表万人血书,相信陛下一定会知道我们的决心。”

白信蹈则说道:“万人血书这等事情,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做,陛下的脾性,若是反着来,那智慧更加的暴躁。”

“到时候适得其反,那可就完全不好说了。”

“具体的安排,还是等明日早朝我上奏的时候再看吧。”

“陛下对太孙殿下过分疼爱,即便是太子殿下也从未得到过如此对待。真要是一意孤行,我等实在没必要白白的掉了脑袋。”

听到白信蹈的话,张信心中考量一番后道:“白先生说得极是,这些年来,死在陛下手中的进士们可不在少数,京师不比地方,陛下一句话,可能就让我等前功尽弃了。”

“只是我这三天苦思冥想,也没相出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如何都是绕不开太孙殿下这关,加上近几日,京师的百姓对于阅兵那天,多少都有些被震撼到了。”

“如今不管是茶馆,酒楼,都能听到对太孙殿下阅兵安排的欢喜,如此一来,要是没有利的说法,可能还真不一定能够打动陛下。”

“加上百姓如此,怕是陛下更为认定我等是杞人忧天。”

这话一出,白信蹈顿时沉默了下来。

一直在沏茶的周立,也是微微有些手抖,甚至于身子都有些颤栗的表现。

来的时候,老师可没跟他说过今天要谈的话题,竟然是这个。

涉及到陛下,还有现在如日中天的太孙殿下,周立的心中,顿时就有些慌乱了。

这种事情,可真是要命,一个不好,很有可能牵连过来。

这个时候,周立真的有些后悔了。

在昨日,刘三吾传出消息的时候,周立自告奋勇就表示绝对可以给老师安排好一切。

在这大明的官场上,名声是重要,涉及到举荐,但上头没人,也很难提升上去。

老师刘三吾,虽然只是在翰林院任职,但这大明官吏听到老师的名讳,谁还不给三分颜面。

且周立能够在礼部混得一职位,这其中多少有靠老师刘三吾的照拂。

在这份上,周立才会急着表现自己。

可惜,若是再给他一次机会,周立指定会装傻充愣,或者不当这个冤大头,真要牵连过来,丢了乌纱帽也就算了,怕是这身皮囊,都要埋在京师附近了。

不过如今已经是上了贼船,哪怕是硬着头皮,也要坚持下去了。

出了事情,他根本没有跑掉的可能。

此刻,气氛有些严肃,因为大家沟通下,感觉似乎对于陛下并没有太好的法子可以劝谏。

若是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怎么去说服陛下,甚至是太孙殿下呢。

就在众人沉默的时候,刘三吾突然哈哈一笑,顿时就将几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身上。

“这三日的功夫,老夫可没白过,尤其是对于太孙殿下这里,更是有了很多的了解。”

“老夫不得不承认,在练兵这块,太孙殿下确实有独特的天赋,或者这也是为什么陛下对其如此宠爱的缘故吧。”

“只是现如今的太孙殿下,无论如何也都没到二十年纪,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很不错了,可他却忘记了目前的情况。”

说到这里,刘三吾微微停顿一下,喝了口茶水才继续说道:“在阅兵第二天,老夫就已经托人查探目前京师卫所的情况。”

“在这上面,长孙殿下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老夫再三确认过,在之前阅兵的时候,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将士,可不是简答的军户。在此之前的播种,这些士卒们根本没有参与,而是一直都在练习。”

“在此之前,咱们大明哪怕是宫中亲卫,也没达到一日一训的程度,至多是三天一操。”

“而在太孙殿下这里的安排,是每日三操。”

“还不仅仅是三操这般简单,这些操练的士卒们,每日都可吃三餐,甚至是餐餐有肉。”

“所以,诸位当是明白老夫的意思了吧。”

刘三吾感觉喉咙有些干燥,说完后端起茶杯就品了起来。

而白信蹈听到这话,有些惊呼的说道:“如此的话,岂不是这些将士们都无须下田,只需每日操练,就能顿顿有肉。”

“这,这,如此大的开销, 国库的钱财,还能维持得住吗,且再说,这可是给我一种挑衅了陛下的感觉。”

“这可不是几个卫所,甚至是宫廷亲卫那般简单,三十六卫,将近十八万人,要是这般的话,那可都需要多少军饷才才行。”

张信也是很快的反应过来,听完后似乎心情有些不佳,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如同是饮酒一般。

而后这才说道:“如此作为,岂不是穷兵黩武,这还了得。这完全是在和陛下曾经定下的卫所制度背道而驰。”

“都到了现在这般情况了,竟然还没有人点出来。”

张信的表现,多少有些痛心疾首了。

不过一直没有说话的周立,冷不丁的说道:“张新生莫急,自从那天阅兵后,早朝连停三日,或许是因为没上早朝,大家都在等候呢。”

张信有些垂头丧气的回道:“但愿如此吧。”

刘三吾这个时候说道:“不要灰心,陛下对于这些,肯定是心里有底的,只是可能现阶段那些将士的花费,陛下还没见到。”

“十八万将士,单单只是养活他们,还有这般往死里去操练,户部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军饷的。”

“像是现在这般的事情,到时候也只是昙花一现,诸位尽管放心就是了。”

听着刘三吾的话,两人心中也有了底气。

就连周立也感觉到微微的放松,在刘三吾的示意下,起身就往船头过去,叫老叟调转船头回去。

而此刻船头,老叟似乎在写什么东西。

听到后方的响动,耳朵微微一动,动作娴熟的直接一把塞进了衣袖中。

第303章:文人的嘴,骗人的鬼

大家只看到锦衣卫如何厉害,很少有人知晓,他们在打探情报这块,到底多么的无孔不入。

正规编织的锦衣卫,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下面,还有很多不被知晓的分支。

而作为皇帝直属,掌控偌大权力,里面当真是人才济济。

至少目前来说,大明的翻译工作,大部分都是由锦衣卫完成的。

但凡朝贡的国家,哪怕是西域那等偏远甚至没人听说过的,在锦衣卫这边都能找到对应的翻译者。

这才是真正的锦衣卫。

甚至很多聋哑残疾人,也是锦衣卫的暗线。

不仅仅是户部对锦衣卫的俸禄支出,朱元章的内帑,每年都有很大一笔经费供给锦衣卫开支,这才能维持锦衣卫庞大的开销。

次日早朝,大明皇宫谨身殿中。

朱英和朱元章一起享用早膳。

一日之计在于晨,目前朱元章这边的早膳,因为有了朱英带来厨子的加入,变得越发丰富了。

而今天,朱英和朱元章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听着蒋瓛对于昨晚秦淮河上,刘三吾等人的详细记录。

“这些个文人,整日里就知道想发设法为自身着想,从来就没顾忌过他人,刘三吾这家伙,都已经古稀之年,还在这里兴风作雨。”

“莫不是忘记了前两年的教训。若不是看他确实有几分才学名望,咱早让他下野了。”

朱元章听完后,冷声说道。

当年大明初立,便观上层,尽皆是文盲,顶用的不多。

所以朱元章对其很是重视,在洪武十八年,哪怕刘三吾已经七十三岁了,也给了官职。

在文学造诣上,刘三吾是无可挑剔的,本身就是大家,在那个时候,大明典章制度缺略,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都是由刘三吾刊定。

总揽《存心录》、《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纂修任务。

朱元章的《大诰》及《洪范注》,都是由刘三吾作序。

当年与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

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汪睿因旧疾复发去世。

朱善是国姓,但跟朱元章没有半点关系,在洪武十八年被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奉旨主校礼闱,负责管理礼部会试的有关事宜后,也因病去世。

所以现在的翰林院,自然就是刘三吾一家独大了。

八十岁的刘三吾,可谓是目前整个文坛的精神领袖,也是资历最老的。

即便是各部尚书见着刘三吾,都得是行礼口称先生。

即便是雷厉风行,杀伐果断的朱元章,对于刘三吾,也不会随便下杀手。

至少得有个正经理由。

即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桉,朱元章还是翻出刘三吾给胡惟庸上书鸣冤的旧桉,打入蓝玉‘余党’。

这样了也没杀,只是发配西北。

在朱允炆上位后,就把其召回了京师,不过因为年纪大了,又奔波劳累,最后才去世。

朱英在听完后,说道:“其实他们说的也不错,在军饷上,确实是个很大问题,即便是番薯等作物推广起来,像是现在京师三十六卫,也很难快速在整个大明进行推广。”

“爷爷的卫所制度,目前来说对于大明,是最好的办法了。”

“还是要等国库富裕起来,有了更多的收入,才能慢慢的进行改制。”

大明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像刘三吾这样,从元朝到明朝的大儒,看到的东西太多了。

早前刘三吾在元朝,也是广西静江路副提举。

对于兵事,也是非常的清楚。

其实目前朱英也非常的清楚,也就是京师这里,才能支撑得住将士如此大的消耗,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大明的颜面。

换到地方,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大孙对于他们,是怎样的想法,待会估计就是等着发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