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报自己50w开始的企业娘生活 第141章

作者:Nagato Yuki

虽然早就知道人民德国和共和国的深厚情谊,不过真的感受起来还是有点吃惊的。不是政治性的迎接仪式,不是旅游业式的营业态度,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你是同志和半个同胞,这个感觉实在是难以用语言说明。

作为一个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她显然还没办法直观理解,从青年党建国以来,过万亿如今共和国本币的财政援助,两百多个工业项目援助,上万人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援助,庞大的军事援助和重建工程援助,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还不说在德国革命过程中,青年党历次危机的时候,共和国长期予以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帮助。

不夸张地说,这是直接输出了至少大半个战前共和国的家底出去,对同志的这个待遇可以说已经是很真诚了,和对待11区的政策完全就是两个体系,换来对方的真诚相待是很正常的。

当然可以从利益的角度讲,共和国要在欧洲有一个稳定局势的抓手,或者说要树立一个新国际秩序下的榜样之类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哪怕是基于利益考量的决策,在人们的长期交往中,终归还是会产生情谊的。

作为共和国人,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共和国人,对这种复杂的心态应该是能感同身受的。

在走出车站,来到前面广场的时候,她又眼前一亮。

面前这整洁宽阔,比不上国内的科幻都市,但明显新修建的繁华城市建筑群,来往的车辆和人流,井然有序的车站秩序,一切都那么熟悉,实在难以想象,在这个国家的东西两个方向,现在都在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而她甚至还是在欧洲长期被西方敌视孤立,被东欧漠视冷排挤的情况下,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发展到这个程度的。

不知道的话,大概以为行走在战前共和国的某个二线大城市的感觉?

仁蕾甚至还注意到,就在自己头顶的LED屏幕上,还在宣传着,德国正在全力推进的,航天项目。

PS:有一说一,不知道为何,突然想到了坎巴拉航天计划,小绿人的黑科技还是挺离谱的,感觉比现实领先个五十年左右?

第356章 未来地球的航天竞争

关于现在世界的航天事业格局分布,那个状况显然就非常奇特了。

共和国现在属于论外,除了规模差太多,按技术水平来说,要是能把光环世界这套庞大的科技树全部吃透,那是妥妥的二级文明的水平。

而米国则由于一度走歪了科技体系,加上共和国快速崛起的压力以及虫群来自大气层外的战略压力,一度放弃了继续发展航天科技,连带着整个NASA这些年都非常被忽视,经费都被砍了大头。毕竟要说技术研发进步拼不过东方,没有了政治意义,往天上发卫星至少在共和国夺回轨道之前有好些年都是完全不可行的,上了天就变太空垃圾了属于是。

既没有政治意义也没有实际作用,NASA被忽视也是正常的。

如今虽然技术底子——十年冢前的技术存货——还在,但是工业能力显然是大大不如了,而且东海岸沦陷的情况下,航天系统的工业硬件损失有多严重还不好说。

而不管米国的后续历史进程如何,反正往快了说至少打完仗还要恢复个小十年才有精力搞航天吧,航天终归还是个烧钱的东西。就算是共和国,如今天上的开支可以说直接占据了全军开支的55%左右,当然所制造的东西和过去也不是一个概念就是了。

战前世界航天领域的格局,也是米国最强,共和国急速追赶,标准宽松点的话,这两家之外还可以加个欧空局,欧盟一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搞的还凑合。

再然后就是靠苏遗产利一直撑了三十年的毛子了,不过众所周知,航天是个比空军海军还要烧钱的领域,就毛子的经济状况和新技术的难产来说,也是一个已经和世界顶尖拉开了差距的领域。

最后当然就是如11区、三哥之类还凑合的玩家了,这个层次再往下基本就谈不上有什么航天工业了,基本都是搭前面国家的顺风车,在商业航天市场里做客户的那种了。

而现在情况显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初航天领域的两强,现在一个已经超出论外,不纳入这套玩法规则了,另一个则停滞五年以上并遭受重创,后面短时间内也难以快速恢复过来。

那这样一来,世界航天领域就相当于一下子出现了大片的体系真空,等待着新的国家来占领体系高地。

宇宙虽然大到近乎无限,但是地球周边的这一亩三分地,航天资源可绝对是有限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频率就是有限的,先到先得,米国和毛子就直接用的最好的L频段,而共和国当初的北斗就是比欧洲人快了一步,最后抢到了剩下的频段。

因此,在共和国飞向银河深空已成现实的鼓励下,加之这次让人类命悬一线的外来侵略的影响,可以想象现在世界各国凡是读过点书的,对航天事业会有多么狂热。

只不过现在打仗还是第一位,有闲钱、资源和人才搞航天的,显然是极少数。谁都想做新时代的领头羊,不过客观现实不允许罢了。

像俄国大概还能说声未来可期,而三哥这样糟糕的国内状况,显然只能说未来也不一定可期。

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现在光是活着,就已经相当艰难了,当然是没这个入场资格的,战后在共和国主导的新秩序下,能不能有新发展那再说。

目前在认认真真搞航天计划的,其实也就是日韩和德意四国,前面两兄弟是由于承接了共和国转移的高端工业,并且在东亚工业体系高速发展过程中经济迅速腾飞。后两兄弟那就是由于共和国的援助确实给力,而他们直面虫群和西方世界的威胁,有这方面的战略需求罢了。

这四个国家都分别推出了各自的航天规划,不过目的和规模各有不同。像意呆利就是比较有限的那种,也许是受共和国上世纪的思路启发,就是从火箭卫星到飞船,各种技术都力求独立掌握最基本的,保证先占住赛道,至少在场内参加竞争。

而后续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超大推力的巨型火箭之类的,轨道空间站建造能力等等,就往后放放,等仗打完了,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完成了,再慢慢发展。

很明显,这四家当中,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就是德国和11区。

要说获得的技术援助力度,是德国更多,毕竟是关系特殊的同理想主义国家。不过11区却有东亚安全繁荣的地缘条件,德国则直面欧洲来自虫族和西方国家的威胁,现在西方国家寄了,不过欧洲要和平那还得打完这一大仗才行。

因此,论技术上德国要强一些,毕竟导弹和航天不分家,共和国对德援助这些军事工业实际上也是帮助德国建立了航天工业。而论经济和安全环境,是11区要好一些。

当然还有一个共和国如今不在乎,而传统航天工业需要考虑的,就是两国地理纬度的差别。

德国的纬度还是太高了,共和国当年的西北卫星发射中心也才40°N出头,德国则处于48°N~53°N的范围,这对于火箭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发射,节省燃料来说是很不利的。11区的种子岛航天中心则在29.6°N,和共和国长三角一个纬度范围,这个差别还是有的。

当然要说起战后,这四个都是小国家的底子,肯定都会寻求低纬度的发射场,不过那是站后的事了,现在还是只能放在国内比较安全。

11区在2036年1月内阁推出的航天计划叫《新未来宇宙探索の基本计划》,这个名字取得十分中规中矩,没整点儿中二花活儿。

作为战前世界主要大国里,少数的几个本土没遭受战火摧残和社会动荡的国家,依托本就不错的航天底子,11区的规划还是非常有想法的,突出一个“我全都要”。

PS:今晚加更,大家投点票票啦~

第357章 11区和新德国的航天争锋

从空间站,到登月探火以及深空探测都有规划,想法不少,还提出想要和共和国的轨道设施对接得到补给之类的,不过这个事暂时被共和国以“技术过于落后,难以兼容”为理由给拒绝了。

这倒并不是特别针对,这是根据共和国新国际体系在太空领域的基本原则确定的普遍政策。即共和国会承担维护轨道安全清洁,保卫太阳系人类共同家园,协助各国进行宇宙探索的义务。

包括将来各国从空间站运转到登陆月球火星的设备、人员遇到了什么问题,共和国都可以予以帮助和救援。

但是,这一切都是公平对待,不论是11区、人民德国还是将来的新苏维埃,亦或是别的什么国家,出了大气层都是一个标准对待。

不会给予特定国家过多的搭便车机会,和先驱对共和国的原则一样,独立自主,不越庖代俎。否则以共和国的能力,难以避免会导致某些国家完成超出本该有的航天工业水平的项目,这对于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这已经是站在全人类文明的定位,不以意识形态偏见主导政策的做法了,否则像老美那样拉帮结派的话,那共和国完全可以把非UNSC核心国家的一切航天事业都压死在在大气层内,那地球将来的不同地方的发展水平之大,还真就赛博朋克了。

不过11区现在确实是既有技术底子也有经济底子做这个事,每年12%以上的经济综合增长带来了全球当前为数不多的经济奇迹,国内一派欣欣向荣,11区航天系统在购买共和国老式火箭技术基础上,研发的新H4A重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到30吨,同步轨道达到15吨,已经是相当优秀的老式火箭了。

按照其计划,今年年底,也就是差不多共和国致远星大开发正式开始的时候,11区的空间站建设就将开始了,空间站定名“大和号”,用的是国际空间站ISS的桁架式构型,完成体重达440吨以上,已经超过了ISS的420吨级。

据说战列舰娘大和小姐到时候也会作为象征上去住一下,顺便访问共和国的轨道舰队,并反过来邀请共和国的人员进入空间站访问。

显然整个大和号空间站计划,从大小质量到开展访问,背后的政治意义都十分重大。

现在当然抢不到第一个上天,第一个登月,第一个登火等等历史成就了,不过率先在轨道上和共和国开展“太空探索外交”,这个历史成绩还是可以刷一下的,顺便还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一下自己和共和国的亲密关系。

而据说11区仿制CZ9弄出来的H5系列超重型火箭也在近两年就要首飞了,目标直指登月,到时候在月球上要是能抢先和老大哥开展月球外交,那又是一波成就。

总之11区现在可以说是非常努力热切地在推进这个事,而且现在是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明显的宇宙探索的热潮,从老人到小孩子都很关注宇宙相关的新闻。连带着特摄都迎来了第二春,让前两年经济危机里差不多倒闭的O谷再次起死回生,所谓“新新生代的咸蛋超人”让赚的盆满钵满。不过河外星系还是太遥远了,M78星云里到底有没有莎芙琳大人,那就算一切顺利共和国怕是也得爬个上千年科技树才能去看看了。

当然不排除是之冝前轨道战争时期,那个阵仗实在是给就在共和国家门口的11区人民给刺激到了,一发重型MAC炮或者辽阳级护卫舰略过列岛上空,比十部好莱坞大片宣传的效果还牛。

当年有御用摄影师给PLAN的海军舰船拍玉照,现在则是11区全民日常拍轨道上的共和国舰队或者轨道设施,然后论坛上没事就研究她们的构造之类的,但凡有个装备模块的维护发现的比央妈报道要快多了。

而比起11区来说,人民德国的航天热情也是相当强烈,只不过他们身处欧洲,刚打完革命战争,没有11区那么稳定的环境就是了。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作为当代航天,人口基数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的德国就五千万级的人口连11区的一半都不到,当然光看舆论场上的热闹程度是远不如11区。

但是人民德国作为真正意义上和共和国有亲密关系的国家,技术援助可是相当多的,反映到航天工业上就是相关技术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往前发展。

新德国航天局提出的航天计划,非常有熟悉的味道:

“三步走”--

第一步,在2038年之前,全面掌握卫星发射、火箭回收、一箭多星、高轨卫星发射等等航天基本技术。

第二步,在2043年之前,全面掌握成熟的载人航天技术和近地轨道空间站建造技术,并开发出可供载人登月载荷和火星探索任务载荷的大火箭。

第三步,在2048年之前,建造完成月球轨道站和小型科研站,实现载人登火,并且开展火星以外的外太阳系深空探索。

作为工业基础被打烂过一遍的德国,加上战争环境的困扰,起步确实比11区要困难一些,不过这方面的追赶却是相当快,这条发展路线共和国当年从一穷二白搞卫星起算,大概走了半个世纪,而德国计划是十多年,这个速度也相当快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确实将来蓝星航天竞争也就是这么几个主要玩家。

要说可能哪里出意外的话,那当然就得说当年冷战时期太空竞赛最疯狂的两位重量级选手了。

对他们而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毛子老本吃了这么多年,航天工业依然世界排的上号,米国更是重量级,几年的技术停滞罢了,况且没有资金也不意味着一点技术先行研究都做不了,NASA还是跟踪共和国的科研狂飙做了些事的。

毕竟科技这个东西,如果知道这项技术可行的话,本身就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而目前困扰这两家的,无非都是战争和国内的政治状况罢了。

PS:二连发,一会儿还有。话说11区这个航天发射中心的名字,属实是有点东西。

第358章 理想万岁,我的同志

对于一般路过德国的普通毕业生仁蕾同学来说,这去使馆的一路上听德国司机大叔吹牛逼,虽说和毕业没什么冋关系吧,不过对德国人民的友谊以及他们对探索宇宙大踏步迈向未来的勇气倒是印象深刻,完全不像是一个在长期战争中损失了近40%人口的国家,战争的伤痛依然在人民的心底,不过确实朝气蓬勃。

司机大叔听说仁蕾是中央交通工程大学的高材生之后,顿时就劲头更足了,还专门用手机翻出德国正在建设的航天发射系统的图片让她看,然后众所周知,司机都是话痨,大叔这一路上吹得天花乱坠,热情至极,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用PPT给仁蕾同学讲课呢。

虽然仁蕾小姐很想说,自己确实不懂火箭系统,什么液氢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自己只在高中阶段简单了解过,也不说不懂吧,对她来说花时间是能整明白的,只不过没必要罢了。

仁蕾虽然优秀,不过还不算牛。她的室友放在以前大概率是要被叫做卷王的那种人,作为这个时代青年里的佼佼者,是央工大的尖子生,现在已经被确定保研到人民航天大学,硕博连读。保研的硕士研究方向是肖恩藤川跃迁引擎,导师是在中科院高能空间物理工程院供职的大佬,原名陆达,为了立志攻克肖恩藤川跃迁引擎改名“陆光达”,意为“达到光的速度”。

但是盛情难却,仁蕾也对这些老科技比较好奇,于是好好地欣赏了一波德国同志的航天工业建设成就。值得一说的是,仁蕾注意到,这位德国大叔的手机,用的也是共和国的,和共和国现在遍地走的个人植入式信息终端和穿戴式个人信息设备不同,还是经典的水果手机定下来的那个造型,不过品牌logo是一个圆环。

这当然不是圆环之理,而是之前提到过的星环集团负责的对外出口的信息设备,产地是11区,国内显然不产这种老式碳基芯片为核心的消费级手机了。

生产厂家其实是UNSC援助11区和索某合资建立的,主要是质量确实很好,价格又实惠,就像大疆一样,在当前的世界安全形势下,不少国家直接拿它作为军用品,最后就由星环防务收购进行生产管理了。

德国同志规划的大型航天中心设在慕尼黑,也就是德国东南部,那边离当年中欧战争的核爆遗址也没多远了。设在那里主要是纬度相对更低,然后处于国土腹地,南边是意呆利,会安全很多。

占地面积很大,直接在慕尼黑东南面占据了大片土地。一期工程共8个发射工位,1号大工位是可以容纳胖五这个吨位的大火箭发射的,然后是一些中小型火箭的工位,二期会扩建到12个工位。

虽然和共和国关系密切,气象预报,地质监测,民用通讯信号中继等等都可以和共和国合作获得,不过军用信号以及科学研究等等还是需要自己发射卫星的,这是共和国承诺的不协助任意国家获得先进空间军事能力,和平利用近地空间的原则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西半球的地面雷达站,还有被命名为“青年号”的海上测量船在建造中,执行中继信号,火箭姿态控制等等任务。

在北海,还有大型的海上机动发射平台在建设中,目标是快速反应,低成本发射的中小型固体火箭,也就是共和国以前快舟系列的定位。

至于德国的大火箭,则受惠于共和国大批导弹和相关工业技术的援助,不仅有技术还给德国培养了一大批相关的人才,起步就是共和国当年921火箭的水平,2000多吨的起飞重量,三级半构型,近地轨道达到70吨运力,地月转移轨道也有27吨,这个起始点相当高了,11区现有的H4还真比不上,必须得H5火箭才能超过。

总的来说,废墟中起步的新德国航天事业,面临的困难远比11区多,不过热情也是丝毫不减,相关的投入和建设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了,11区的先发优势也就是这两年了。

一路的见闻下来,对仁蕾来说,最大的收获当然不是自己的毕业实践报告有灵感了,而是切实地感受到了一种名为“理想”和“热情”的力量。

这是现在UNSC核心几个国家共有的一种社会氛围,从小就在现在一路指数爆炸式发展的共和国里长大,对仁蕾来说,光明的前途和迈向星海未来,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对于国外,对于同样怀揣着美好理想的国家,她是第一次深刻了解。

无论发展程度的先进与否,为人民所共同支持,同时还有正确理想指引的国家,其光彩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国内的新一代来说,在共和国高速发展的时候,克服对国内多少跟不上快速发展社会的劳动者的优越作风是一方面,克服对国外广大人民的优越作风则是更为难得的。

就算是研究着超光速引擎,也不能超到离开群众,这是共和国能保持凝聚力,从这次入侵危机中发展起来的理想主义力量的源泉和根基。

先驱给的只有科技资料本身,而真正让共和国稳定发展,一边打仗一边强大到今天的,是自己的独立探索,还有人民群众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和踊跃的参军上战场。

这大概是这样的实践对于当代共和国高等教育学生更加重要的一点吧,能学到专业有关的知识更好,但是来自群众的教育,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为着大多数人的幸福的崇高理想,能悟到这一点才是更加重要的。

而对于仁蕾来说,她一路上看到了中亚的大草原,东欧的战云密布,俄国革命的风云激荡,新德国的朝气蓬勃,一路上见过了从铁路维护的军人和工人,到面前这样的德国司机大叔在内的无数各行各业的群众,确实对“人民的事业”这个自己在学校里被无数次告知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眼看着即将抵达共和国使馆了,建筑顶上迎着夜风飘扬的红旗十分鲜艳,和今天所见到的德国同志的热情一样的感觉。

突然之间,仁蕾同志好像明白了,今天很多人对自己说过的“欢迎来到第二家乡”,是个什么意思了。这里确实有着很多相似的东西。

仁蕾心里一动,嘴角挂起了一丝笑意,收拾自己的东西之前,先拍了拍大叔的肩膀,把手机递给了他。

“如何?我的同志?虽然还没完成,但是我的儿子就在那里建设和工作,我为他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