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247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至于在场的其他人,那些士兵们每天进行训练,倒也熟悉了这样的场面,因此反应甚至还没有投石车那一次来的明显。

四下偷偷张望了一眼,发现只有自己一人如此模样的张彦顿时变得有些窘迫了起来。

暂且不理他的这些小动作,在那一排火炮同时开火之后,两百米的空间几乎转瞬即至,那弹丸裹挟着巨大的动能就这样撞击在了仅存的一截水泥混凝土工事上面。

大多数的士兵他们可没有张彦的那种好眼力,还能捕捉到炮弹出膛的残影。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些士兵只能看到火炮阵地一阵白光,紧接着远方的工事处就传来了一阵剧烈的轰击和破碎声,远比之前更加庞大的烟尘也将整个工事位置都淹没了下去。

没有去管第一轮射击的情况如何,那些炮兵营的炮手们深知没有经过校准的射击肯定很难直接命中目标,因此都没有急着去看结果,而是带着一众人等清理炮膛、将后退的跑车归位,开始在得到第一轮射击结果之前先进行一定的炮击准备工作。

不过很快,一阵惊呼便从距离那石墙更近的阵列步兵,也就是刀盾兵的群体之中传了出来。

……

“命……命中了!”

……

“刚才的炮击命中了!”

……

这一声惊呼,让附近的士兵们争先恐后的用上前去查探结果的同时,也让远处那些炮兵们都一个个的竖起了耳朵,想要看看刚才那一轮炮击的结果。

微风将阵地上的浮尘吹散,任谁也没有想到,这不过是用来校准方向的一次试射,居然真的有一枚炮弹正面命中了那水泥筑成的城墙。

而现在,那一枚金属制成的炮弹,正结结实实的卡在水泥制成的墙面上。

……

“打……打碎了?”

“不对,这水泥墙为了模拟实际的城墙效果,至少被科技司的人垒了两米多厚,就算火炮直接正面命中,也未必能够一击就将整个城墙击碎吧?”

使劲眺望着远方的那处炮击地点,张彦恨不得自己过去看看,这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厚度之后,究竟能不能够抵御大炮的轰击。

只是实验还在继续,当第二轮的炮火准备完毕之后,先前还围着工事的士兵们早就已经散去了,就等着那负责主持实验的人一声令下,便见识一下这经过了校准的火炮,一轮齐射打在那墙面上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

毕竟,这种齐射的情况才更符合实际使用场景一些。

……

“开炮!”

……

第五十一章 战争方式的改变与修桥

“所以,就是这一发炮弹直接命中的水泥工事,还嵌入到了石墙里面?”

……

次日清晨,庐江的皖国侯府内,一枚生铁制作的弹丸正摆放在张彦的桌案上。

昨天的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而这第一轮试射就成功命中了水泥工事的弹丸也被众人回收回来,一同交到了张彦的手里。

在这个火炮刚刚起步的时代,用于填充进火炮的弹药都还仅仅只是一个实心的坚硬铁球,连风帽、底火之类的东西都不存在,更别说像是后世的弹药那样呈现优美的流线形状……

在流体力学发展之前,这样的设计是很难出现在军队所使用的武器上的。

因此,即便是张彦也可以放心的用手直接托举着弹药进行观看,而不用担心这种“铁球”给他带来任何的危险。

炮火轰击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在整个五门火炮组成的炮兵阵地开火之后,顿时对已经初步破损的工事掩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从具体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庐江生产的火炮虽然还很原始,但是在火力投射上,已经比起华夏传统的霹雳车等攻城工具都强大了不少。

再加上火炮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防守作用,因此即便是成本远远高出霹雳车等工具十倍,但已经有着相当的实用价值。

像是四分之一装药、半装药以及全装药等各个情况,昨日张彦都看着那些人分别进行了测试。

毫无疑问,当目前的火炮全装药使用时,即便是两米多厚的水泥墙面也无法承受住这种武器的轰击……

不,或许应该换个说法。

这种简单、便捷的水泥工事,即便面对远超当前时代的强大火力,依旧仅仅只是破碎坍塌,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炸裂崩散。

这靠谱的表现,甚至已经超过那些纯粹石块糯米浓浆垒成的正版城墙许多了。

经过昨天一天的实验,张彦现在已经可以确定,除非像是五十门以上的火炮阵地一同齐射,或是有两到三枚炮弹恰巧打到了水泥混凝土工事的同一个地方,否则按照这种工事的强度,几乎是很难再正面被攻城武器所攻陷的。

而放眼整个华夏,甚至是放眼整个世界,这五门火炮都可以说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想要靠着更加原始的霹雳车将两米厚的水泥城墙彻底轰开,难度比起使用火炮只大不小。

毕竟是个人都清楚,火炮这种东西虽然因为装药量不好控制的原因导致瞄准非常玄学,但最起码,这已经是能够进行瞄准的武器了。

和火炮等火器相比,霹雳车之类的原始投掷武器才是真正的玄学,真正的逼着眼睛乱打,能不能打到目标,完全就是听天由命的事情。

像是昨天那样百米左右距离的攻击说到底还是少数。在实际的作战过程中,两百米都是一个很危险的距离了,很有可能会在进行一次攻击之后就被对方的军队直接冲到器械附近。

真正的实战之中,霹雳车往往都是在三百米以外对城池进行轰击的,在那个距离想要像昨天一眼直接命中墙体,难度可不是一点点而已。

总而言之,像是如今的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出乎张彦的预料了。他本以为水泥虽好,但没有经过特化的水泥仅仅只能够用来建筑民用设施,强度根本不足以承受住攻城武器的攻击。

却不想在这次的实验过程里,这些工事在受到了直接打击之后甚至还没有彻底损毁,就仅仅只是坍塌了一部分。

老实说,这已经比他想像的要好很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工事的便捷性与可靠性,在昨天实验结束之后,他便和鲁肃等人连夜商议,直接将成型的水泥粉定为了行军辎重之一。

从今天起,这些士兵在进行行军的时候,辎重队会根据这支队伍的战略目标,专门协调出一部分的运力用来携带水泥粉,并且在临战之前将其作为战略物资交给到作战部队的手里。

有了这种东西的帮助,未来庐江的军队不管是依山据河打防守战还是打伏击战,都能够小幅度的改变战场地形,迅速的建立起防御工事,来为自己在作战过程中获取更大的优势出来。

当然了,水泥倒也不是万能的。

这种东西就算再怎么方便,那也是实打实用石头烧出来的,重量终归摆在这里。

如果想要随军携带足够的水泥用来建设工事,那难免在辎重的配比上,军粮等更加实在的东西就会少上不少。

换句话说,这样的一支军队注定是不可能进行长途跋涉的,除非张彦有办法彻底解决陆军的辎重供给条件。

也正是因此,在水泥这种东西在军事战略的使用上,鲁肃并没有像他一样极力推崇水泥建筑的便利性,而是看重了水泥混凝土的可靠性,打算靠着这种东西来修建半永久甚至永久性的防御工事。

甚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建一座能够横跨淮河的大桥也不是不行。

要知道,这跨河修桥虽然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事情,但修桥也是要看环境和实际的情况的。

像是那种门前流水的小河修建一座拱桥自然简单,但像是四渎八流这种级别的主要水脉,别说是修桥了,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渡口用来运输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未来,甚至在整个华夏封建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年代里,人们面对这样的天险都是无能为力的。

就比如曹操想要从北方南下长江进攻吴、蜀两地,唯一的方法便是坐船南下,并且在长江以及长江沿途的大型湖泊里进行水战。

随之而来的,自然也有士兵对水战的适应情况、水军将领的个人能力等一系列影响战争走向的变数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张彦能够在长江……不说长江,哪怕他能在淮河上修建一座沟通南北的大桥,那对于华夏地区的南北交战的作战方略来说,就是如同改天换地一般的变化。

第五十二章 改变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千万不要觉得修桥修路就是单纯的民生而已。在相同的兵力调动之下,道路和桥梁对于补给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

之所以之前华夏地区从来没有在四渎上面修建桥梁,不是因为华夏人不想修,而是四渎之中的任意一个,河面宽度都能够达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

在这样的河面上修筑桥梁根本就不是古典时期的工艺能够做到的事情。

就算赶着河水的枯竭期,临时修建了一些桥梁在上面,但当雨季河水上涨之后,华夏古代的粘合剂都难以在水流的浸泡之下保持应有的粘性。

因此只要河水稍微凶猛一些,修建的桥梁就会轻易被冲垮。

不过现在既然已经获得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材料,而且这种建筑材料恰巧还异常防水,那鲁肃自然对于在淮河上修建桥梁的冲动远超先前。

毕竟,他也从张彦的口中得知了不少的消息。

像是看似平和稳定,但却实际危机四伏的徐州,以及长期以来被黄巾占据的青州,都是他这段时间主要关注的对象。

“嘿嘿,主公……”

“我知道现在咱们庐江的人力不够,可是这桥要是真的修起来了,那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啊!”

“我也不说的太夸张,就从咱们淮南那地儿出发,跨过淮河修建一座合适的桥梁出来,到时候一旦……”

……

“一旦什么?”

张彦饶有兴致的抬头瞟了鲁肃一眼,这人今天在自己的面前叨咕了快两个时辰了,说什么都要在淮南修建一座大桥。

之前自己以人力不足,且难度太大的理由回绝之后,这人居然还和自己耍起了无赖,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

……

“一旦,一旦未来您有向咱们庐江北部调兵遣将的需要,那就可以从淮南作为启点直插徐州腹地,不用再受淮河汛期的鸟气,一点一点用船只运输部队了。”

“咳咳,这可不是我瞎说的,是您之前在淮南的时候就和我说过的啊……”

有些害羞,却又好像显摆一般对着张彦说了一句,鲁肃抬头眨了眨眼,脸上满是兴奋的神色。

“四万大军自淮南出发,徐州一地几可朝发夕至。这兵贵神速的道理,主公你肯定明白的。”

……

就这样,鲁肃这边张张嘴,卫贤那边几乎就要跑断腿。

当张彦最终被鲁肃所说服之后,卫贤今年的工作除了修建庐江大下水道水利系统以及修建从皖城到庐江各地的驿路之外,便又多了一个修建大桥的任务压在了他的身上。

好在,现在的卫贤已经和之前不同了,现在他的手底下有了充足的人手又有了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这些东西都给了卫贤充足的信心,也让他觉得自己虽然工作量十分巨大,但这些工作却似乎并不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而这样的信心和干劲也从他的身上一层一层的感染了下面实际工作的工人,让整个庐江的效率越发的高了起来。

如今,整个庐江的大下水道工程已经正式开始启动,第一个进行的便是仿照马尔斯原野系统设计的神农渠水利系统。

这一部分的奇观设计图由张彦提供,卫贤又专门请教了对风水学颇有研究的皖国相蒯祺,在他的建议下对整个奇观的布局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

再加上现在有了可以轻松塑形、强度极高甚至还防水的建筑材料,可以说即便这个奇观的工程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卫贤之前所有工作的总和,但从难度上说,当修建奇观的工作被拆分解决之后,落在他身上的压力反而没什么可在意的了。

了不起就是找人挖土挖坑,然后在坑里拍砖拍水泥建渠,这对于他而言可就太简单了,甚至是那些种地的老农,多多少少都能够上来比划两下。

其实本来工作的进展就是这样,庐江,或者说华夏之所以一直没有这种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一方面是北方的大平原气候相对稳定,因此一直没有这样的需求反馈到华夏政权的中央层面去。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大规模水利工程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设计调度上。

在这个时代,那些底层种地的农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知识,而拥有这样知识或者说能力的士族,往往又不会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