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21章

作者:随遇而安

“有这么夸张吗?”

“没跟你开玩笑。”

魏红军点头。

魏红军理解王秋云的苦恼。

红军改编八路军之前,两个人也不过是营长和营教导员,都是属于基层指战员。只要负责训练部队,打仗就可以。至于其他的,自然有其他部门考虑。根据地建设有地方党,部队后勤和募兵都各有各的机构负责。

再说两个人都是闽西农村出来的,都是在部队学习认字,文化程度有限。魏红军因为转为政工干部,所以看的书比较多,平时也比较注重文化学习。可是王秋云能打仗,特别是擅长诱敌,在苏区打仗的时候名气不小。甚至连军团领导都知道王秋云的名字。要不是因为长征,王秋云都能够成为团长。也正因为如此,他以往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打仗上,什么时候关心过这些琐碎的事情。

可是现在的盛县根据地当中,两个人是军政最高官员。因为盛县地方党委实力有限,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两个人什么都要负责。王秋云心里没底是肯定的。

“老王,我们两个人现在远离大部队。很多事情第一次做,但必须要做。不懂的东西,可以一边学一边做。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不过我们两个人只要扛过压力,必然能够在盛县打开局面。”

魏红军不停的鼓励王秋云。

魏红军毕竟有后世的记忆,明白抗日战争的走势。所以知道很快晋察冀军区就会成立,盛县抗日根据地也会纳入晋察冀军区当中,所以心里还算有底。但王秋云是真的啥也不知道。

一时之间要独立负责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面对这么多的问题,真的很迷茫。

魏红军可不能让王秋云失去信心。因为王秋云是一员战将,打仗非常聪明,非常会打仗。苏区的时候部队需要诱敌,别看王秋云只是小小的营长,但连军团领导第一个想到的都是王秋云。因为王秋云带着几百人,可以伪装成红军一个师,真的是非常聪明。

魏红军相信,以王秋云的能力,在抗日战场上必然会大放光芒。

“哎,你来了,跟你说说话,我好了很多。快说说,曹杨庄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李老师回来说的太简单。”

“杨校长已经答应担任减租减息工作组组长,而且答应把曹杨庄游击队改编为盛县抗日游击军独立队。我和杨校长、李老师商量,我们先在盛县三区、四区、五区推行减租减息。看看效果,培养干部,等有了基础在全县推广。同时也尽快的组建盛县三区、四区、五区的区政府机构。”

“太好了。”

王秋云很是高兴的道:“我听李老师讲,曹杨庄游击队人数不少,武器装备也可以。如果能够把曹杨庄游击队纳入我们游击军的指挥之下,我们游击军的实力就再上一个台阶了。三百人的独立队,这几乎是一个营的兵力。”

“我跟曹杨庄游击队的副队长,实际负责训练的李万福谈过话。你应该听李老师说过,他是原东北军军官,东北讲武堂毕业的东北军营长。我跟他仔细谈过,他在直罗镇战役被我军俘虏过,对我军了解颇深。我看他的样子,他应该是对我军很有好感。只要我们真诚对待,他应该是可以参加我们八路军的。”

“这些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军事素质还可以。最近张大虎同志负责训练部队,我看就很有一套。我们两个人都是野路子,在训练部队上,这帮人还真是有些本事。

如果李万福真的要加入我们八路军,对于我们游击军是大好的事情。”

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泥腿子出身,部队训练和打仗都是在军队慢慢的学到的。

属于是野路子。

而张大虎、李万福他们是在军校当中正规学到的。所以在训练军队上,他们都是有正规范本。这方面这些正规军校毕业生有长处。当然论打仗,有些正规军校毕业生,乃至于整个国军都是喜欢一板一眼。相比起来王秋云、魏红军这些野路子出身的反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战术战法更加灵活。

所以王秋云才会欢迎李万福的到来。

“李万福想让我们支援一名政工干部和基层指挥员。我答应了,我答应给他一名政工干部和三名基层指挥员。”

“老魏,我现在哪里能够抽出人来。”

王秋云很是头疼。

游击军也是极度缺乏基层人才。不要说是基层指挥员,就是老兵都少之又少。现在又要给曹杨庄游击队送四个人,王秋云怎么可能不头疼。

“不管怎么说,都要满足这个要求。曹杨庄游击队既然要改编为我们游击军下属的独立队,就应该要慢慢的接受八路军的纪律。而且曹杨庄游击队是一个重要的战斗力,但他们严重缺乏基层军官。我们送四个人,得到的却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部队。

再说派遣一名政工干部,可以尽快的把这支部队改编为我们八路军部队。”

“你怎么说都有理。”

王秋云叹口气。

道:“你要让谁过去?曹杨庄游击队按照人数来说,比一般加强连都多。政工干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孔德,我认为孔德合适。”

“不行,孔德不行。特务队现在可是游击军的匕首,孔德是特务队的队长。你要是把孔德调走了,特务队怎么办?”

王秋云摇头。

在目前游击军的军官当中,孔德是最稳重,最受器重。高伟勇猛,但缺乏沉稳,还需要打磨打磨。陶来峰倒是稳重,但过于稳重,不利于掌握特务队这样的游击军攻坚精锐。

只有孔德允文允武,能攻善守。

“老王,我自己考虑过我们游击军的情况。想要去陌生的部队做政治工作,必须要文武双全。我们派出去的人,必须要展现出八路军的风貌。孔德是最合适的。他能打仗,也能做思想工作。部队改编之前,他还当过连指导员。曹杨庄游击队不少人都是有文化的学生,就是后加入的一些农民,也有不少识字。要是没有一点本事,怎么镇得住他们,怎么给他们做政治工作。”

“那特务队呢?”

“你或者参谋长临时兼任一下特务队队长。新兵队教员阮水勇,警卫队副队长曾国生,一队一分队队长白树勇,一起分到曹杨庄游击队。”

“你呀。”

王秋云摇头,道:“你这是挖我心。我本来准备让阮水勇担任新兵队队长,调王全去担任区小队队长。等以后担任县大队队长。”

“没办法,缺人。我们克服一下,只要多打几仗,一定能够培养更多的基层指挥员和老兵。对了,歼灭潘秃子的事情,李老师跟你说了吧?”

“嗯。我已经派人去了解情况了。二十天,我需要二十天时间训练部队,了解潘秃子的情况。二十天后,我亲自带兵剿灭潘秃子。”

王秋云听李世平介绍之后,明白干掉潘秃子会得到宋家庄和周围农村的民心。如果说张家沟村是盛县三区最大的农村,那么宋家庄就是盛县四区最大的农村,至于曹杨庄是盛县五区的核心。

“那我就找孔德他们谈话了。”

“只能这样了。”

第034章 农村讲习所

“孔德,我和司令员都相信你,所以才会派你到曹杨庄游击队。到了曹杨庄游击队,要多尊重杨校长和游击队副队长李万福。去了之后不要随便说话,先了解游击队的情况,再开展工作。你是老红军了,曾经也担任过连指导员,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政委,我明白。”

从游击军最强大的主力部队特务队队长,变成了曹杨庄游击队的政工干部,孔德其实并不是很愿意的。毕竟现在的特务队是兵强马壮,要人有人,要枪有枪。

本来孔德还指望率领特务队再跟日军再打几场硬仗。

可是却派到曹杨庄游击队。

不过孔德性格沉稳,所以心中虽然有所遗憾,但还是接受命令。

“他们游击队副队长李万福是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的,曾经东北军的营长出身。他的军事理论水平肯定是比我们高,你去了之后多跟他学学。同时多给他介绍我们八路军的政策,争取让他加入我八路军,成为我们的同志。当然除了我党的政策,你也可以跟他交流一下我们八路军的战略战术。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是。”

“还有你们三个人。你们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你们到了曹杨庄游击队,要低调做人。你们不仅要训练战士们,还要关心他们,团结他们,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打仗。把他们从学生、农民,变成我们八路军合格的战士。”

“是,政委。”

魏红军选择的,都是政治过硬的老红军。

就是为了给曹杨庄游击队做工作,让曹杨庄游击队成为真正的八路军部队。

时间过得很快。

好像什么都没做,但时间却像是流水一样,不知不觉当中到了37年的10月末。

杨永辉很快就挑选了二十六名学生,游击军那边李世平也派过来十八个人,总共四十四名学生。其中还有一个是农村党员,这在盛县是不多见的。

魏红军在曹杨庄开了一个很简单的土地讲习所。

魏红军亲自担任老师。

魏红军讲课的时候,杨永辉也坐在下面听课。杨永辉也想知道,魏红军这个八路军干部是怎么讲解关于减租减息的。包括下面的那些学生也是如此。

他们对于八路军也是很好奇。

在大革命年代,北方地区的党组织发展也很快。可是大革命失败之后,北方的党组织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相比起南方的革命如火如荼,北方这边就比较安静。特别是阎锡山的山西,相比起陕西、山东、河北等地来说党的影响力就更小。他们印象中的红军,跟他们以前听过的李自成、洪秀全没什么两样。

一直到抗战爆发,山西学生和百姓才开始重新认识八路军。

前有115师平型关大捷,后面有张家沟村游击队接连打胜仗。在大部队接连败退的时候,八路军部队开始挺进敌后,和山西百姓频繁接触。

所以这些学生对于八路军也开始很好奇。

魏红军要上课,他们也都是想看看八路军是怎么上课的。魏红军看着下面这些人,心里也是豪气顿生。这些人现在只是学生、农民积极分子,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会成为合格的农村干部,未来根据地建设的骨干。

所以这堂课魏红军也做了很多准备。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有识之士都在寻找富国强兵之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部的开明派大臣认为我们国家之所以被列强欺凌,是因为我们的武器不如人,机器不如人。所以他们开始了洋务运动,想要引进列强的机器,发展我们的工业。结果甲午战争惨败,昭示了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有识之士再次反思,再次寻找救国道路。后来康有为等人认为光是引进别人的机器还不够,还需要学习他们的制度。当时他们想要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以就出现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但变法不过百天就迅速失败,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影响力还在。之后维新派想要在清朝实施立宪,继续学习国外的制度,但始终未能成功。此时孙总理为首的革命派,他们认为要推翻清朝实施共和才能够挽救中国,才能够让中国走向富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民国。进入民国建立所谓的共和国家。但今年是民国二十六年,这二十六年来中国依旧是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中。”

“从鸦片战争时候的林则徐开始,一直到孙总理,他们都是我们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但为什么鸦片战争到现在都一百年了,我们国家还是积贫积弱,依旧是民不聊生,依旧是军阀遍地,还要遭受日军侵略。”

魏红军其实并不想扯这么远。

但今天来的不少都是学生。魏红军也当过学生,比谁都明白这些刚走出校园没多久的学生都是什么想法。对于他们必须要往大了说。

所以魏红军简单梳理了一下中国近代史。

给了学生一个思考。

“因为他们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

“魏老师,是什么东西?”

有些学生正处于指点江山的阶段。现在听到魏红军讨论这么大的事情,当然是非常感兴趣。

“农村,他们都忽略了农村。他们忘记了我们国家是农业国,是一个农民占据90%以上的农业国。所以想要搞懂我们国家,想要解决我们国家的问题,那么农村是怎么都避不开的。研究中国,必须要研究中国农村,研究人数最多的中国农民。你们在座的,有人是农村出来的,也有人是城市学生。不过不管你们的出身是什么,只要你们想了解中国,想要找一条救国之路,那么必须要先了解中国农村。如果你们无法了解中国农村,那么你们就不能够真正的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又何谈救中国。”

“这近一百年时间,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目光始终放在城市,忘记了我们国家的情况。忘记了我们国家是农民为主的农业国。他们跟美利坚共和国学习,跟欧罗巴学习,跟苏联学习,但学习来学习去,目光一直都死盯着城市。忘记了这些国家都是城市为主的工业国,而我们国家是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工业国和农业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情况,但很多读书人忘记了这一点。”

“只有解决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问题,农村土地问题,才可以说找到了中国富强之路,找到了真正的救国之路。所以你们现在要学习的,就是学习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

第035章 农村讲习所2

“魏老师,你说的的确是另一个角度。但城市才是经济、政治、人才聚集中心。”

“你说得对。”

魏红军很喜欢这些学生提问题。

因为他们肯提问题,就是表明他们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所以魏红军很是热情的回答道:“城市的确是经济、政治、人才聚集中心。特别是对于工业强国来说,城市的重要性怎么重视都不够。但我们是农业国,是一个90%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民的农业国。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城市,反而是一个特别大的包袱。正常的工业国,应该是农村提供原材料和粮食,城市的工厂应该给农村提供工业产品。这样的循环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但我们国家不一样。”

“我们国家是农业占据主导的农业国,而且几千年的小农经济,让农村一直是自给自足。再加上中国农村很穷,根本没有实力消化工业产品。这就导致我们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几乎是割裂的,只有城市从农村索取,城市对于农村没有多少影响力。换句话说,我们的城市对于农村来说就是累赘,却不能成为帮助者。所以不管怎么解决城市问题,对于中国农村没有什么用处。就像是辛亥革命,除了城头王旗换了颜色之外,广大的农村有什么变化吗?广大的农民知道什么是辛亥革命吗?一个占据90%以上人口的农村没有变化,这样的国家能富国强兵吗?可是换个角度考虑,如果占据全国90%以上人口的农村有了大变化,有了大发展,那么会对全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农村发展了,农民有钱了,就能够消费工业产品。这样城市工厂的工业产品就能够卖出去,工厂就能够挣钱。工厂有了钱就继续发展工业,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城市工业也会跟着发展。”

“现在大家说说,农村重不重要?”

屋内静悄悄。

大家算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角度来看待农村问题。

以前也有一些读书人说农村问题,但他们更多说的是,农民如何贫穷。魏红军算是第一次给他们说,农村和国家大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