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615章

作者:随遇而安

发生这种事情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水平问题。

新中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同时也不太懂这些东西。说白了还是干部能力问题和中国教育的落后问题。说是对工厂的经营进行经济上的核算,但本身就不懂。从上到下文盲居多,那些在生产第一-线

的车间主任、工段长之类的干部,基本上都是文盲。所以做出来的报表有一大堆的错误。

他们不懂怎么计算资产,怎么计算成本,包括机器设备的折旧计算,都弄得一塌糊涂。

另一个是态度问题。

很多干部习惯了战争年代的生产。战争年代是不计成本的,为了战争胜利,可以忽略其他很多东西。就像是兵工厂生产大炮,投入一百产出只有十,但只要对战争有利,那就可以做。

但到了和平建设年代就不一样。

必须要有成本和产出的预算。

明明一百块钱的投入可以产出一百以上,但实际产出只有五十,那么肯定是中间有什么问题。可以根据这种报表,对于生产过程进行检讨。

可是新中国早期很多干部没有这方面的思维。

他们只知道国家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国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是历史上修缮津浦铁路的时候,国家让铁道部修缮,铁道部就立即着手修缮。

结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铁道部知道政府会给这给个工程提供140万立方米的木材,所以就直接按照14000公里的里程计算修缮工程。结果实际修缮之后发现,这个计算足足比实际需要多了十倍以上。

结果好多东西准备了,但没有用上。动员了好多人,最后用不上那么多人。结果浪费了-大堆好东西,还和其他很多建设计划发生冲突。

以至于历史上原华北农业部部长,后来担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局长宋少文在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会议上就说过一句话:目前我国最大的浪费在我们的经济机关,这种毛病不是因为别的,就

是因为我们的经济部门不去计算。把政策放在前面,把计算放在后面,实行政治领导,而不是经济领导。只关心产出,不关心投入和成本。

宋少文计算,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很多建设,投资当中一半都是浪费的。这种浪费不是因为干部想要浪费。而是新中国早期的干部没有成本核算的概念,结果没有准确的计算。往往都是建设到了最

后,才发现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投入,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投资。

这就是新中国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国家的经济部门,还是下面的公营企业,生产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不是从经济核算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是从政治上考虑。任何问题都想用政治手段解

决。经济部门]的领导人也好,公营企业的领导人也好,面对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不是从生产过程、经济角度找问题。而是想要用工人的政治热情来提高生产效率。但这种政治热情,只能解决一时的问

题。真正存在的问题,都被这种政治热情给掩盖。

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生产当中解决。

而这个基础就是经济核算。

只有拥有最准确的经济核算,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所以魏红军才会在这么重要的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公营企业的经济核算问题,必须先要从中央开始解决。

中央领导,中央经济部门的领导先要改变思维,先要有经济核算的概念。只有中央领导先改变这个思维,才能够影响下面的公营企业的领导。

只有上下一-心,真正把经济核算的概念融入到生产当中,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基础差不怕,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来,基础问题怎么都能够补上。就怕经济部门的领导人和公营企业领导人改不掉战

争年代的思维,用打仗的思维去建设。

“对,不仅仅是公营企业,只要是生产单位都应该重视经济核算问题。”

毛泽民开口。

道:“我们的干部必须要明白现在不是战争年代,必须要迅速转换思维,从战争思维走向建设思维。我们国家现在很穷,每一笔钱都很宝贵。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国家投资的每一笔钱, 我们要明确知

道国家投资到底有没有被浪费。想要如此每个生产单位必须要有明确的经济核算。

毛泽民不是军队出来的干部。

从入党之后开始,就一-直负责经济问题。从掌管工人合作社的资金开始,负责过出版社、杂志社, 乃至于负责中央银行。后来到了新疆也负责建设,来到华北负责华北经济。

所以他能够理解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公营企业,其他生产单位,乃至于基层政府都应该有这方面的思维才对。

薄树春也在旁边道“我同意魏红军同志和毛泽民同志的意见。战争年代的思维,不能带入建设当中。国家财政的困难,在座的大家都知道。这两年我们的财政赤字非常严重,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

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我们要为国家花的每分钱负责。

“经济核算是好事情。

刚刚担任燃料工业部部长的林大峰道:“各位领导,我陪同苏联顾问去考察北京、张家口等地发电厂的时候,苏联顾问跟厂领导问发电厂煤炭价格和人工成本问题,发电厂的厂领导对于这些几乎完全

不清楚。苏联顾问当时就表示,这根本不是一个 工厂领导的专业表现。这表明我们的公营企业对于成本预算完全没有概念。但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问题。而是他们本身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和知识,工厂

也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苏联顾问已经开始大量的进入中国。

光是目前进入中国的苏联顾问人数,就已经有2000多人。按照中苏合作的内容,这几年之内进入中国的苏联专家不会少于2000人。

因为不仅政府部门会有苏联顾问,那些公营企业、合营企业都会有苏联顾问,还有援建项目、各大高校、 军队当中都会流入大量的苏联顾问。

最保守的数字,苏联顾问就会有20000多人。

这些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之后,对于中国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因为中国各种基础太差,中国干部的水平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低。林大峰陪同苏联专家考察华北电力工业的时候,被苏联专家可是嘲讽的够

呛。

不仅仅是林大峰如此。

刚刚担任重工业部部长没有多久的陈宇,陪同苏联专家考察石景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厂 )的时候,也是对于钢铁厂领导很是不满意。

因为钢铁厂领导只想要为国家生产钢铁,至于生产钢铁需要的成本,生产当中的问题,都不是很重视。华北这边的公营企业干部,最少还懂-点工业知识。可就算是这样他们的情况都不理想,可以

想象其他解放区的公营企业目前的情况。

他们根本没有成本的概念。

陈运听着大家的发言。道:“同志们的发言都有道理。经济核复对于每一个生产单位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这件事情我们要重视起来。当然我们现在于部严重不足,这个短时间之内是没有办法的。但

第一步就是要让我们的干部要有经济核算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概念,下面的干部们也会尽全力培养 这方面的人才。我的建议是,我们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编制委员会的名义下发关于

经济核算的文件,首先让我们的干部有一定的准备。 然后我们再考虑制定在公营企业推广经济核算的计划。

第785章对待苏联顾问的态度

魏红军关于经济核算的提案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最后陈运拍板准备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编制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的名义颁布"1949年公营企业生产建设的决议案”、“关 于经济核算制的指示"、“认真整顿原始记录工作指示”三份文件。

下发的指示当中,一个是全国所有的公营企业必须要做好统计原始记录的准备。原始记录换一种说法就是 统计全国公营企业的财产情况、编制情况、薪水情况,反正公营企业的一切一切都要进行登

记。这是为了让中央掌握,全国的公营企业到底有多少资产,公营企业的工人到底有多少,公营企业的薪水有多少。方便中央了解自己的家底情况。

另外一个就是1949年公营企业生产建设的决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国的公营企业领导干部都要学习什么是经济核算,怎么做经济核算。给全国的公营企业一年的时间,做好经济核算的准备。

决议当中对于公营企业做了一番新的描述,认为公营企业是一家自负盈亏、 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明确不管是挣钱还是赔钱,每个公营企业必须要做好经济核算。

当然这其实是有些勉为其难。

虽然决议给了公营企业-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但对于公营企业来说依旧是艰难的挑战。以现在公营企业的干部素质,想要完成准确的经济核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有了这份文件,经济核算

会成为公营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慢慢的把这种概念推广下去。

然后是“关于各地党校开办财经专业的提案”、“关于发展财经中专、大专的决议案”。

新中国等不及了。

大学本科四年毕业,时间实在是太长,新中国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因此会议决定,财经人才的培养,要走短期培训、大规模培训的路子。正规财经教育的培养,也要以两年期中专、三年期大专为主

还有各地党校,都要开设专门的财经专业。

让我们的干部学习财经知识。

当然这个只是一-份提案,还需要得到中央的批准。因为这样的事情,需要很多部门联合完成。

除了统计问题、公营企业的问题之外,会议还讨论了关于股份制企业的问题。在新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在中国遍地都是,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不说那些本来就存在的股份制企业。新中国成立

之后,也成立了大量的股份制企业。政府为了收回私人资本控制的重要企业,特别是资源方面的企业,采取的就是股份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说的简单点就是资本主义革命。资本主义革命就是埋葬封建主义,就是打倒地主阶级。

至于对资本,政府是分类的。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是一定要解决的, 但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党是采取了团结的态度。

主要是中国的资本实在是太少。

对于民族资本还是要保护。

所以政策上不会对他们的企业直接没收,而是采取公私合营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煤矿企业,对于私人煤矿企业都采取公私合营的股份制。然后政府加大投资,稀释私人股份的比例,增加政府的控

目前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包括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不是直接没收那些企业。都是采取这种方式。

但政府其实没有关于股份制的具体定义和政策。

不过既然这样的企业存在,政务院就必须要拿出关于股份制企业的具体政策。同时也需要政协会议出台“股份制企业法”。魏红军喜欢政策上明明白白。

所以在会议上提出,对于目前存在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应该有明确的政策态度。股份制企业属于什么类型的企业,股份制企业当中的所有权问题,股份制企业当中的经营权问题,都需要政府去

定义。而且这种企业出现问题要怎么解决,政府对这种企业的领导结构要怎么调整。整

成立的董事会,在企业的作用是什么。这种股份制企业要不要设立党委,如果设立党委,那么党委的作用是什么。还有这种企业当中,工人属于什么?是属于这些工厂的雇员,还是属于这些工厂的

主人?股份制企业的财产处理,利润处理,企业工人的待遇问题。毕竞股份制企业不是完全的公营企业,也不是完全的私营企业。

除了这些股份制企业之外,魏红军提出了另一种的股份制企业。那就是政府之间、部门之间联合成立的公营企业,公营企业联合成立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要怎么定义。

他们的所有权怎么定义?

是级别高的政府机构,级别高的部门控制所有权。还是按照出钱的比例,对于企业拥有所有权。这些问题以后肯定会碰到。

这些理论问题,现在都需要讨论,最后制定-份明确的政策。

很多问题在政策上绝对不能模糊。

一旦中央在政策上模糊,那么下面的干部就会无所适从。不过中央的干部们,懂大方向上的经济,懂大战略,懂宣传动员,但一些企业的具体问题,不见得大家都熟悉。

因此股份制企业的具体问题,并没有结论。最后陈运决定在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企业研究处,专门研究目前全国存在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的问题。不同的所有制企业,肯定有不同的政策。

毕竟不同所有制企业,政府的控制力度不一样。公营企业完全是政府的资产,甚至很多目前的公营企业的出身是属于党产。

就像是对外贸易局控制的一批贸 易公司,开始的时候就是用党费来组建,是名副其实的党产。

但现在都成为了公营企业。

对于这些企业,政府控制力度高。对于这些企业的利润,政府有足够的权力决定。但股份制企业、私人企业,还有那么多个体户,他们的税收要怎么办,都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

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和分管的部门领导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