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06章

作者:随遇而安

所以必须要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轻工业。但轻工业怎么发展。

魏红军给中央写的报告当中,提出了三种办法。

一个是贷款,从境外贷款。一个是投资,获得境外投资。最后一个是来料加工,这里面魏红军重点提出了苏联和香港。特别是关于香港,魏红军写的比较多。

目前南方地区人地矛盾非常严重。

南方农村对于互助组、合作社不是很热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南方农村人多地少。互助组、合作社的吸引力没有北方地区那么大。但魏红军反而认为,正因为人多地少,所以更适合,或者说更要发展互助组和合作社。

香港的制造业刚刚发展。

他们可以获得很多订单。如果能够和香港商人合作,那么广东地区的互助组、合作社完全可以发展另一种模式。互助组和合作社慢慢的成为一个个小型的,工厂模式的生产单位,参与和香港商人的合作。当然这种合作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沟通和摸索。

甚至魏红军还提出了一种设想。

目前对外贸易部在香港、澳门、南洋地区有不少进出口贸易公司。这些进出口贸易公司完全可以做中间商。他们去跑订单,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然后购买原料,交给国内,国内进行加工,最后再给那些贸易公司。

反正魏红军的意思很简单。

要让轻工业获得资金,要让他们发展。只有轻工业发展了,才能够慢慢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够让人民群众体会新中国的好处。

主席当时没说什么。

只是说自己看完之后再说。

没想到主席为了这个事情,竟然派这么多人来广东调研华侨的事情。想要和香港商人合作,或者和南洋商人合作,都必须要和华侨紧密的沟通。

879华侨信托投资公司

“这段时间调研的情况如何?”

重视重工业发展,轻视轻工业发展,说白了还是资金问题。

中央财政没钱。

如果中央财政有钱,那有什么困难的。既然没钱,轻工业部门就需要自己找资金。

庄西全道:“关于得到境外资金的贷款和投资问题,我们华侨事务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南洋华侨交流过。很多华侨都愿意参加国家建设,愿意以贷款和投资的形式支援国家建设。不过这次我们南下广东,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担心资金安全问题。

“怎么,担心我们没收他们的资金?“

“是。”

庄西全点头,道:”南洋地区的华侨,从孙总理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支持国民党。所以抗战期间陈老(陈家庚)组织大家捐款,也都是支持重庆政府。后来陈老想要给延安一些捐款,但华侨很多人都不愿意,他们有很深的正统观念。国民党在南洋的宣传机构一直在妖魔化新中国,特别是关于‘共产共妻'的谣言传播很严重。所以他们很多人都很害怕我们,不敢和我们接触,更不用说贷款或者投资。”

南洋华侨不亲近新中国,他们更支持台湾。

因为他们很多人认为,台湾才是孙中山的正统接班政府。包括庄西全家族也是如此。别看庄西全支持新中国,为了新中国建设奔波忙碌。其实庄西全家族除了庄西全之外,都支持台湾。因为庄西全家族在马六甲地区非常有名望,所以很多人都跟着庄西全家族,敌视新中国。历史上也是庄西全一直努力给自己家族和新中国牵线,才能够让庄西全家族慢慢的靠近新中国的。

魏红军看着毛泽民道:“老周,你没给他们解释过我们的政策?”

对于华侨资金问题,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央就做出了决定。是陈运主持的财政经济委员会会议上决定的,当时魏红军、毛泽民都是直接参加会议的。

当时财政经济委员会就做了规定,各地不允许没收华侨的财产,特别是不允许没收华侨的工厂。要保护华侨在新中国的正当生意。毛泽民轻声道:“我们土改分了华侨的耕地。”

“哦―—”

魏红军点点头。

原来是这个事情。叶帅、方房他们为什么在土改的时候,一直进展缓慢,而且希望能够”和平土改”。其实就是考虑广东一带华侨多。担心土改会影响新政府和华侨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这种担心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相比起彻底改变农村,打倒封建土地制度的土改革命来说,其他矛盾都要退居幕后。所以被罗启容给顶了。

后来陈韬过来主持土改,对于华侨的耕地也是一视同仁。只不过照顾华侨背井离乡去挣钱,和那些地主恶霸不一样。

所以只要华侨侨眷老实本分的,在划分成分的时候,都不会说他们是地主阶级。只有那些手上沾满鲜血的地主恶霸,才会从肉体上进行消灭。

在这个过程当中,冲击到华侨肯定是有的。

魏红军道:”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跟华侨坐下来开诚布公的交谈。土改是一场彻底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新型土地制度的伟大革命。土地是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的政策是农村生产资料必须要公有。我们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要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但这局限于生产资料,我们新中国是不会对生活资料进行公有。我们会保护合法的个人财产,保护大家的生活资料所有权。要给他们信心。还有借着明年八大和人大会议,制定明确的华侨资产、投资保护政策。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信任。”

共产主义,对于家里稍微有钱的那些人,都是”洪水猛兽”。他们非常害怕。

就怕把他们的财产充公。

对于他们必须要进行说服,打消他们的担忧。

“其实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更多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已经三年时间,我们甚至在朝鲜半岛和英美西方国家发生了战争。但就是这样我们都没有没收英美在中国大陆的财产。我们是不会做那种随便没收别人资产的事情,可以让广大的华侨朋友们放心。”

现在中国还有很多外国资产。

新中国没收的是,那些帝国主义资产。也就是帝国主义政府,或者是殖民地时期帝国主义各机构在中国的财产,国外商人和国民党政府合作的一些资产等等。至于那些西方国家商人的资产,新中国并没有没收。新中国对于外国企业采取的措施是:首先不再批准成立新的外资公司,然后取消这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特权和控制权,只让你老老实实做生意。至于以后怎么处理这些外资公司,目前中央也没有完整的计划。

当然新中国还取缔了一个,那就是不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经营文化事业。

因此目前在中国大陆,西方国家商人的资产是庞大的。

1947年年末,七届二中会议之前,中央对于外资企业是进行过粗略统计的。当时全国大约有外资在华企业1700多家他们对中国的投资总额为8.6亿美元。在这些外资企业中,英资企业最多,有299家;美资企业次之,有212家。

不过随着新中国成立,有些外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统计,发现外资在华企业仍有1192家,资产超过12亿美元,这些企业拥有职工12.6万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随着美英对华禁运的实施,在华外资企业处境越发艰难。因为他们当中不少公司属于贸易公司,做的就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生意。现在对中国禁运,直接打击了这些贸易公司。不过就算困难,目前在中国的外资在华企业也有700多家。依旧是英资企业占据大多数,他们并没有大规模撤离,目前拥有246家,资产4.6亿美元左右。撤离最多的是美资企业,现在就剩下了30多家,几乎跑了200多家。

“对啊,忘了这个了。”

毛泽民拍了额头。

道:“我们和英美帝国主义都已经打仗,英美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封锁。但就算这样,我们连帝国主义的企业都没有没收,怎么会对自己侨胞的企业下手。之前的侨胞见面会上,怎么就没有谈这个事情。”

庄西全也是点头。

只关注土改问题,没想过其他的。

果然中央让魏红军负责这个事情是找对了。一下就找到了核心点。

廖诚志道:“魏红军同志,除了因为土改有些芥蒂之外,他们也想知道,如果他们要是贷款或者投资,要以什么样的模式。我们怎么还钱?或者贷款和投资的区别是什么?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发展的都是公营企业,对于私营企业更多的是限制。这些公营企业和华侨之间怎么合作?”

“贷款,顾名思义,我们借钱。按照大家谈好的利息,给银行还贷款一样还钱就行。”

“如何保证贷款的安全。”

”这是一个问题。华侨目前还不信任我们新中国,对于我们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我么那需要给他们一些担保,让他们能够放心的给我们贷款。”魏红军点点头。

廖诚志问的,其实就是华侨的顾虑。

中苏之间贷款,那是国家之间的贷款。那是有国家信用担保。但华侨并不是很信任新中国,而且华侨也没有苏联那样的实力。一旦中国政府反悔,把他们的钱没收了,到时候贷款的钱怎么办?

能拿回来吗?

魏红军想了想道:”老周,这方面的担保,估计还需要你们对外贸易部考虑。你们要给华侨足够的担保。一旦他们的资金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有赔偿的机制,给他们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大胆的贷款给我们。”

“这个我回去和对外贸易部的同志们商量一下。”

毛泽民点头。

瞬间毛泽民想到了一些办法。

对外贸易部目前在香港和南洋一带有一些小银行,主要就是做侨汇生意。就是华侨给国内寄钱,就是通过对外贸易部的这些银行。想要让华侨安心,到时候这些银行要出面,给华侨信用凭证。

毛泽民立马把自己的想法写进去。很多时候不少灵感都是闪现的,必须要记录下来。要不然会议结束之后忘了,那么再想要寻找灵感,那就不容易。

魏红军继续道:“至于投资就简单,让他们投资我们的工厂,拿到一份干股。现阶段不参与我们的经营,但可以每年分红,按照股份比例分钱。至于以后能不能参与经营,这也不是绝对的。”

这些不是魏红军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历史上新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历史上华侨的贷款和投资,到1963年统计的时候,规模已经超过一亿美元。新中国真正开始接受华侨贷款和投资,其实是从1955年才开始的。结果八年之内流入中国的资金就超过一亿美元。

可以看出吸收华侨贷款和投资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历史上苏联156援建项目当中的中国工厂,进口机器设备花的钱全都加起来也就三亿多美元。苏联援建项目对于中国最大的帮助不是这些机器设备,而是海量的工业技术。是苏联专家手把手教中国学会的那些技术,以及转让的专利,这些东西才是无价之宝,绝对值几十亿美元。

历史上中国欠了苏联那么多钱,主要都是军火贷款。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手底下有300O多架飞机,这都是从苏联购买的。可以想象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从苏联购买了多少军火。真正156项目的贷款,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

可以从侧面想象这个年代一亿美元的价值有多高,能够购买多少机器设备。

但这不是华侨的全部实力。

要是真的能够大规模引入华侨资金,十年之内三四亿美元也不是不可能。中国可以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入重工业基础,也能够吸引华侨资金来发展轻工业。

轻工业不同于重工业。

重工业你投入一亿元,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根本看不出什么。可是轻工业你要是投入一个亿,那么就能够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国家并没有直接投资的渠道。”

毛泽民开口。

新中国成立,很多经济政策都是矛盾的,或者说不完善的。

中央从七届二中会议开始就重视侨胞的工作,也希望侨胞能够支持国内经济建设。所以中央几次表态会保护侨胞资产的安全。可是要怎么保证,目前中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

这也是主席点名让魏红军调研此事的原因。毕竟侨胞的贷款和投资,主要方向是轻工业。魏红军道:“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我们在香港要有一个贸易渠道,能够把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贸易往来正常化、简单化。只要我们和香港打通一条贸易通道,那么华侨资金流入就简单很多。不过这需要和英国人谈判。这不是没有机会,英国现在已经几次传话给我们了。英国工党目前在英国国内局势危急,急于解决俘虏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可以和英国谈判。”

“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成立华侨信托投资公司。让华侨通过这个公司,对于国内的工厂进行投资。”

然后魏红军详细说了关于如何成立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如何保证华侨信托投资公司的安全等等。历史上第一个华侨信托投资公司是1955年成立。

这些都是新中国有效使用华侨投资的办法。魏红军当然要借鉴。

现阶段政策上没有大开放的情况之下,想要使用华侨资金,就必须要学习新中国是怎么做的。毛泽民、廖诚志、庄西全几个人都是连连点头。

本来他们还有些头疼的事情,到了魏红军这里连如何进行下去的办法都有。这让他们都非常意外,同时非常佩服。有了魏红军的一系列计划,下面的事情就好办很多。

接下来几天,魏红军和他们一起和不少华侨见面。

从和他们交谈当中魏红军明白,为什么新中国会成立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因为大家印象当中的华侨,那都是陈家庚、庄西全这样的大商人,大富豪。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大部分华侨都是做个小买卖,就像是个体户一样,又或者是出大力挣钱。他们可没有华侨大商人那么有钱,所以他们能够寄回国内的资金是有限的。

新中国就是因为知道这个,所以才成立华侨信托投资公司,把这些小规模的资金联合起来。每个人的钱少,但南洋华侨数量多,加起来那就是惊人的数目。这些华侨担心资金的安全,所以魏红军给他们表示,中央会出台关于如何保证华侨资产的政策。

同时魏红军表示,虽然华侨投资之后,只是拿到干股,只能拿到红利,不能参与企业经营。但这种红利会是细水长流,只要工厂没有破产,他们的红利就一直在。

而且魏红军和这些侨胞谈关于出口的问题。

一个人使劲,能有多少用处。这些侨胞一个个都有机会成为新中国的销售人员,就算他们只是成立一个小小的进出口贸易公司,魏红军都要重视起来。

因为这样一个个贸易公司加起来,就会带动新中国的贸易出口。订单小都没有关系。

能让中国挣钱就行。要是广东这边能够出现一个个以合作社为主的小企业,和这些华侨合作,那么就会带动广东农村的发展。而农村的发展让农村手中有钱,那么农村就会有实力购买重工业产品。这样就能够让重工业的产品有销路,让重工业可以慢慢的回血,以后不用财政的扶持。

所以魏红军决不轻视任何一名侨胞的意见。

魏红军和侨胞谈的很好。

不少人表示愿意投资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只不过现阶段没有渠道,也没有政府的保证,所以他们也很无奈。在魏红军进行调研的时候,北京的电话来到了魏红军这里。

任培国同志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