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32章

作者:随遇而安

萧寒给魏红军汇报。

“哦?”

看魏红军感兴趣,萧寒继续道:“是江苏杨同志建议的。他认为柳州工业区建设这种大工程,不仅对于我们干部是一次锻炼,对于这些农村建筑队也是一次锻炼。”

“所以我们工业区办专门的夜校,有干部班,专门学习城市的规划,工业建设的规划等。”

“还有工程班。是专门给我们县乡农村地区工程队的群众讲解简单的工程知识。”

“江苏杨同志表示,利用目前我们柳州大建设的机会,把我们柳州工程水平提高起来。以后我们柳州的建筑工程队可以在广西,可以在整个西南省份都成为第一。”

“好,好。”

魏红军连连点头。

旁边的李福春也是不停的点头。柳州作为广西的工业城市,交通中心,是二五计划中央重点发展的西南城市。在中央眼中柳州的地位远远高于南宁。加上这一次苏联的支持,柳州可以说是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

但比起这个,更让李福春吃惊和满意的是,柳州干部面对这个机遇没有躺着接受。而是更进一步考虑柳州未来的发展。

中南半岛赤化计划需要好几年时间,那么西南省份的建设也会持续好几年。到时候整个西南省份都需要大量的工程队。而柳州这些参与过工业建设的工程队,一旦整合好了,未来必然能够大放光芒。

难怪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班那么多的毕业生当中,魏红军专门安排这个江苏杨来柳州任职。

明明还只是一名基层干部,却有如此的战略思维。

魏红军很是高兴的道:“江苏杨同志,你的想法很好。工业区的夜校办的好。”

“我们很多干部都知道,国家要发展必须要发展工业。但他们很多人不懂工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不过这也不是他们的错误,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见过那些工业城市,没见过真正的现代化工厂。”

“柳州现在正好处于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的干部正好可以借着柳州工业大发展的机会,亲自参与柳州工业建设,了解什么是工业,了解什么是工业建设。”

“还有我们的建筑工程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建筑工程队。他们当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在夜校当中学到了真本事以后用在工程上。那么这些建筑工程队就能够慢慢的成为正规的,有技术的建筑工程队。”

“以后我们国家要大发展,工业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有技术的工程队。柳州走在了大家的前面。”

魏红军真的是非常满意。

柳州工业大发展,是柳州的机会。不仅仅是柳州经济发展的机会,也是可以培养大量工业干部的机会。

但柳州想的更远。竟然想着给各地建筑工程队办夜校,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工程知识。

魏红军也不指望所有的建筑工程队工人都去夜校学习。大家白天工作那么累,很多人根本不可能去夜校。但只要他们当中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学到了真正的工程知识,学到了工程上的真本事。那么那些农村工程队当中,就很有可能冒出一些有专业能力的工程队。

“这种夜校模式是很好的。就算短期看不到成果,但还是要坚持下去。我们有很多干部,工人农民以前没有机会学习。所以对于那些愿意抽出有限的时间,学习真本事的人民群众,我们要不吝啬任何一个机会。”

以前旧社会知识是半垄断的产物,很多人都没有学习机会。但现在已经是新中国,就要改变这种情况。不愿意学习的,用不着强求。但愿意学习的,就要让他们有机会学习。

“是。”

江苏杨点头。

“那边那是什么?”

魏红军转了一圈,对于柳州工业发展很是满意。

柳州工业布局也是非常不错,虽然一大堆工厂拔地而起,但一点都不杂乱。

柳州整个工业区的布置,是根据苏联顾问的方案,后面柳州和广西自己进行了一些调整。整体来说还是延续了苏联顾问的方案。

“那是柳州建筑机械厂,本来是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后来搬到了柳州。本来主要产品是推土机,1958年生产了12台推土机。”

“而且柳州钢铁厂500立方米的高炉,就是他们工厂打造的。他们第一次弄钢铁厂高炉,但只用了不到100天,就给柳州钢铁厂弄出了500立方米高炉。”

“不过去年接受苏联支援之后,正在进行扩建。苏联方面认为我国后勤运输机械化方面太落后,都是靠着人力装卸。所以柳州建筑机械厂未来的主要产品是生产装载机。”

江苏杨给魏红军介绍。

魏红军忍不住仔细看了看这家工厂。因为魏红军如果记忆没有错误的话,这应该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柳工集团的前身。

魏红军没想到这个从上海搬过来的工厂技术力量竟然这么强大。不仅能够生产推土机,还能够给钢铁厂生产高炉。

突然魏红军对于柳工的前身很是感兴趣。所以道:“我见见这家工厂的党委书记和厂长。”

很快一个壮实高大的大胡子来到了魏红军这里。

看到魏红军立马敬军礼道:“柳州建筑机械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李玉向首长报道。”

“李玉同志是军队出来的干部。”

魏红军也给李玉回了一个礼然后问道。

“魏书记,李玉同志是广东人,当年在两广纵队。后来参与两广地区剿匪,大家都称呼他是‘剿匪司令’。”

苏震华给魏红军简单介绍李玉的历史。

魏红军笑着道:“李玉同志,很多军队转业干部进入工业建设之后很不习惯。你怎么想?”

“首长,我就是带兵打仗的,工业知识为零。所以我在工厂就做好三件事情。”

“说说。”

“第一就是思想工作,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的一环。”

李玉果然是军人出身,说话很是爽利。

“第二就是做好后勤工作。工厂很多工人以前在上海,东北等地工作,生活条件比较好。但我们这里经常断电断水,物资也比不上东北和上海。所以我更要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第三是尊重人才。一些技术问题,要多听听技术人员的意见。还有时常开会,听一听一线工人师傅们的意见。”

魏红军点点头。

李玉这是能做事的干部。虽然说自己只抓三件事情,但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没有那么简单。一个不懂工业的干部当厂长,会有很多困难。

很多军队干部来到地方之后水土不服,有客观环境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不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反而总是会埋怨环境。

当然也有主动去适应新的工作的军队干部。就像是鞍钢的李闻,也是宣传干部转为工业干部。也没有那么多废话,心态转变也很快,开始重新学习工业知识。

“工厂扩建之后要求你们生产装载机,你们有没有把握?”

“首长,我们一定完成任务。这段时间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一直在和苏联专家学习,同时也在研究苏联装载机。”

苏联不仅给工厂带来了苏联装载机,连同技术一起转交给了中国。苏联帮忙扩建工厂,计划年产量是1000台装载机。主要是用于后勤物资是装载。

“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攻克装载机技术,生产我们自己的装载机。现在全国各地对于装载机需求是很大的。”

“是。”

要不是赫鲁晓夫要赤化中南半岛,中国哪里有机会这么容易就能够得到苏联援建,生产自己的装载机。历史上1966年柳工生产第一台装载机,十年后全国装载机年生产量也不过1000多台。

但有了苏联的支援,一个工厂的生产计划就是1000台。

“不仅仅是装载机,我听闻你们给柳州钢铁厂造了两个500立方米的高炉。”

“是我们的工人师傅们手工敲出来的。”

说起这个李玉还是很自豪的。

毕竟工厂本来根本没有做过高炉。但接到任务之后,不到100天的时间竟然真的打造了500立方米的高炉。只能说这家工厂技术力量是真的很强大。

其实这家工厂搬到柳州,是中央和上海好几轮谈判之后的结果。因为这家工厂不是之前搬的那些小工厂,相反这是一家成立快二十年的工厂。有比较强的技术储备,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质量都很高。所以上海并不同意这家工厂搬到柳州。

所以中央几次和上海沟通,最后上海才同意这家工厂整体搬迁到柳州。

“这方面技术你们可不能浪费。现在全国都在发展钢铁厂,很多钢铁厂正是因为无法解决高炉难题,所以发展不起来。你们有这么好的技术基础,应该大胆和其他省份合作。”

“谷木同志,要更加大胆的出击。目光不要只放在广西省内,要把目光放在全国。我们的国营工厂,不能只是满足于完成国家任务。在国家任务之外,也可以发展。”

“就像是洪都机械厂,他们在国家任务之外发展了后三轮摩托车,目前已经畅销全国。你们的工厂能生产500立方米的高炉,完全可以和全国其他地方钢铁厂合作。有了利润之后,可以继续攻克1000立方米,1500立方米,乃至于2000立方米的高炉建造。到时候我国的大型钢铁厂发展就可以完全自主化。”

“是。”

谷木点头。

心中的确是有些懊悔。要不是魏红军说,谷木都没有想过往外发展。

特别是魏红军这么一说,谷木也明白了柳工的技术力量很强大。毕竟目前全国能够独立制造500立方米钢铁厂高炉的并不多。

所以很多地方钢铁厂准备的高炉都是200立方米,或者是300立方米的高炉。就是这种高炉对于有些省份的钢铁厂都是一个难题。

就像是贵州那边,虽然得到了四川的支持,但钢铁厂建设上也是遇到过很多难题。其中一个就是高炉的建设。

这要是能够给其他钢铁厂提供500立方米的高炉,能给工厂创造多大的利润,能给广西带来多大的利税。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能够给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立下大功劳。

特别是魏红军说的1000立方米,1500立方米高炉,目前中国都是从苏联整体进口的。要是中国自己能够制造,那么能省下多少外汇。

几个小时之后,魏红军他们回来吃晚饭。魏红军在饭桌上道:“工业化的发展程度越高,分工就越细致。因为细致的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柳州工业发展,也不要贪大求全。一个工厂想要包打天下,什么都自己生产。工业发展,要更加重视分工合作。”

“所以你们要利用这一次大规模发展工业的机会,要发展相对应的配套企业。有些东西不见得都要国营大企业自己生产,只要能够保证质量,完全可以给一些县乡企业配件订单。这样发展起来就是整个柳州一起发展,而不是只有柳州一个市发展。”

现阶段中国不少国营公司都有这个问题。想要包打天下,啥都是自己生产。

国家公布技术标准,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分工合作。同样技术标准的零部件,能够在全国通用。

但依旧有不少大型国营企业,连零部件都要自己生产。这反而拖慢公司的生产效率。

还不如把一些零部件生产订单给小企业,大家一起发展。

“我们会注意这一点的。”

1087

魏红军考察完柳州之后,本来是想跟高刚见一面。高刚自从出问题之后,就一直在西南省份。除非是需要开会,要不然根本不回北京。

高刚在西南省份已经快五年时间,交上来的西南省份工农业发展计划越来越详细。魏红军知道高刚在西南省份没有耽误工作,要不然写不出如此详细的发展计划。未来三五计划肯定要有一部分资源要投入到西南省份。所以魏红军想和高刚谈谈这方面的工作。

他现在一直和苏联专家团队谈判,目前正在昆明。或者他本身不想和魏红军见面,所以知道魏红军来了柳州,就故意在昆明不回来。

魏红军正在考虑去不去昆明的时候,主席在江西想要和魏红军谈谈一些问题。所以魏红军转道来到了江西。

主席这两年频繁的外出考察,一个是看看各地工业发展,一个是这两年干旱严重,主席要亲自看看全国灾情。

自从九大之后,中央几名常委各有各的分工,工作之间的交叉比较少,矛盾也比以前少。然后把国家主席大部分工作交给宋青灵。所以主席有更多的时间考察,更多的时间考虑理论问题。

魏红军赶到南昌,正好主席在参观南昌摩托车厂,特别是目前销量很高的后三轮摩托车。

主席看起来很高兴,和陪同考察的江西干部和工厂干部笑着聊天。甚至还亲自上去体验一下后三轮摩托车。

等参观完了之后,主席依旧是兴致很浓。和魏红军单独谈话,很是高兴的道:“这个好啊。市场价最低只有910块钱,比较贵的也不过是1300块钱。很多中小工厂和农村生产合作社大部分都能够买得起。一年订单有几十万台,未来有可能需要上百万台。应该大力发展,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后三轮摩托车是真的便宜。1000块钱上下,就是稍微富裕一点点的农村合作社都能够轻易买得起。也就是卖一万斤粮食的价格。那些农村合作社一年给国家卖几万斤粮食都是普通的,甚至有卖有几十万斤粮食的生产合作社。

正因为便宜,大部分单位都买得起。所以现在后三轮摩托车是完全是供不应求,生产多少就能够卖多少。要不是规定一定比例必须要卖给农村合作社,那么根本轮不到农村合作社购买。

“主席,根据我国的交通发展情况,要形成火车,卡车中长途运输,然后是这种后三轮摩托车,自行车的短途运输进行互补。”

魏红军开口。

主席点头道:“我国交通条件不好,要根据具体情况发展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