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225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就单独成立一个印刷报刊的组织而言,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了,最后张彦还是没有将成立庐江周报这件事付诸实践的。

倒不是说印发刊物本身对于他存在什么困难,只是按照现在整个庐江不足百分之一的识字率来看,即便是再好的刊物发行了,销量也不会高到什么地方去。

思来想去之后,张彦干脆将余下来用不完的银钱都用作成本,在庐江的各处成立了不少的书店。

第十章 庐江最大的煤炭产地

老实说,书店这种“贩卖知识”的特殊店铺,其实并不是什么多么先进的东西。

相反,和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最早的书店早在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时期,就已经成规模的出现了。

在汉元帝时期,《三辅黄图》曾记载“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长安太学处,每个月都会有两次专门进行书籍交易的市集,让那些在太学读书的士子们交换各自的书籍,增强自己的学识。

而有了这样的先例存在,张彦如今再去设立专门的店铺贩卖书籍,自然是不会激起那些江东的士族多大的反应了。

毕竟,在他们的眼中看来,能够去书店购买书籍的,肯定都是读书的士子,那说白了还不是他们世家阶级的人?张彦这样的行为根本不会造成知识的外泄。

归根结底,这种行为也被他们变相的理解成了张彦交好世家阶级的一种表态,因此即便他名下书店的书籍售卖价格定得很低,但却依旧没有让那些世家们升起足够的警惕心理。

只是张彦却不敢确定,等到再过段时间,最早今年秋收前后,他进一步在庐江推行基本教育的时候,这些世家还能否像是现在这样配合了。

如果说将大图书馆向着公众开放、开设面向全体居民的书店都还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去解释的话,那开设学校普及基础教育,毫无疑问就是图穷匕见,逼着所有守旧的世家和他直接翻脸。

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彦才将很多小说主角都喜欢做的普及教育一拖再拖,不愿意那么早就推行下去。

……

忙着赚钱,忙着花钱。

忙着发展生产力,忙着调整生产关系。

其实从今年转年之后,张彦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事务越来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疲惫。

蒯祺等地方官员或许能够帮他解决一些地方性的基本工作,但很明显的,没有合适的文臣作为内阁的缺陷被逐渐的暴露了出来。

如果像是刘备、曹操那样,有着诸葛亮、荀彧等人的辅佐的话,其实很多的东西张彦只要将目标安排下去,那这些人就会将事情安排的有条不紊,根本不需要他再挨个确认,挨个操心进行处理。

就比如说现在,张彦便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需要确认,便不得不从他的老窝皖城出发,向着庐江的边缘地界行进过去……

带着冶儿走出大门外,张彦看了一眼天上才刚刚升起不久的太阳,心中没由来的就对那些顶级的,足以用来作为首辅组建内阁的文臣生出了一股淡淡的渴望。

毕竟,有时候勤于揽政可是要比“勤于懒政”多付出百分之三十的寿命作为代价的。

……

“唔,天色看来还早,希望今天日落之前能够到地方吧。”

……

心中默默地嘀咕了一句,张彦随后便在侍者的帮助下登上了他专属的马车,随后便和冶儿一同摇摇晃晃的向着城外行驶了过去。

除了之前所说的一众事务之外,其实最近让张彦感到忙碌的工作还有不少。

就比如说今天,他便是应约从皖城出发,打算前往一个庐江边境有些冷门的小城。

这个小城的名字,叫做下蔡。

……

说起整个庐江的城市分布,皖城几乎是处在庐江最中心的位置上。

在皖城的南部,一日距离内便是潜县,东南方向坐落着襄安县、东北则是舒县,将整个皖城的东南两个方向完好的拱卫了起来。

至于皖城的西、北两个方向,由于皖城的西部就是大别山区,因此西边就算说不上是寥无人烟,至少也可以说是毛都没有一个。皖城北部则是安风、阳泉两个侯国,大多都是一些乡村聚落之类的建筑,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城市出现。

这次张彦出行的目的地,也就是那座被称为下蔡的那座小城,便处在阳泉侯国还要再往北,整个庐江的最北部边境上。

所谓的下蔡,虽然名声不显,也没有什么太出名的人物出现,但却实实在在是整个庐江境内的一座历史极为悠久的城池,就算比起后世皖省的象征皖城也不逞多让。

这座城池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九百多年,就被当时疯狂扩张的西周天子设为了封国,而那个时候,他的名字还不叫做下蔡,而是被称为“州来国”。

等到后来周景王十六年,吴国西征灭州来国,随后蔡昭侯在古州来国旧址上设立“下蔡国”,已经足足过去了四百余年左右。

在这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州来一直作为整个皖北地区的核心,不但紧邻着淮河沿线,交通十分便利,甚至还有着不少的特产。

张彦这次前往,便正是为了古州来国的特产之一。

也即是整个庐江境内最大的一处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矿脉。

……

之前就已经提到过了,张彦曾经在去年冬天的时候下令在庐江皖城修建三座大型的冶炼高炉,用来提升整个庐江的金属冶炼水准。

既然要进行大规模的金属冶炼工作,那除了大量的金属原矿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冶炼区的周围一定要有充足的煤炭资源,这才能方便金属在冶炼的过程中以较低的成本源源不断的获取到充足的能源,不至于因为过高的煤炭获取成本而使工厂陷入停摆。

按照张彦的想法,他是想要在庐江的郡治皖城出发,修建一条大道直通州来地区的煤矿富集区的。

只要这条大道修好,产自州来地区的煤炭便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进皖城内部,再作为原材料,为整个庐江的建设生产出大量的铜铁。

只是修路这件事,在现代来说可能倒还不算困难,但在东汉末年,确实实实在在的大型工程。多修一里的道路,对于张彦来说都是一比非常大的时间与人力投入。

在没有帮手或者说代言人的现在,张彦只有自己前往下蔡当地进行确认,在确认了没有问题之后,才好去下令推进这件事的实施。

毕竟不管怎么说,和那些普通的县城或是侯国相比,下蔡这里还是稍微有那么一点不同。

第十一章 淮河沿线

众所周知,“州来国”地处在皖城的正北方向,就坐落在庐江北方的边境上。

这里若是按照后世的行政区域划分的话,大约就在淮南靠近凤台的方向不远,是一座相当古老的华夏文明聚居遗址。

只是和庐江的“古皖国”、“古舒国”等地区不同,州来国在后来因为战争而损毁,因此并没有留下像是皖城、舒县这样的城池,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镇,存在于汉庐江郡、九江郡、下邳郡和汝南郡的正中间。

没错,和大多数的边境“聚落”一样,这里也是一个扬州北部有名的“三不管”地带。

……

所谓的三不管,其实追溯到最早出现的时候,指的乃是如今天津市南部的一座闹市。

这处闹市地处在当初的日、法租界中间,又极为荒僻混乱,因此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法国人,对于这里都不算太上心,根本不想处理这里的一系列烂摊子。

再加上没有权利插手租界内部事宜的大清朝廷,这天津的“南市”也就成为了华夏历史上首个被记录在史册上的三不管地带。

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三不管这种情况并非只是出现在现代,早在秦汉时期,那些荒废了的古城、或是地处在几个大州之间的区域,便经常会遭受到“三不管”的对待。

就以这州来为例,徐州不管、豫州不管,甚至是扬州也不管,如果张彦想要在这里出发修建一条通往皖城的道路的话,在修建的过程中,就难免要承担不小的治安风险。

再加上除了这些之外,州来地区的人口更是稀少、经济产业也不发达,因此一旦张彦大力发展这里,那么毫无疑问的,肯定会有一批人口从庐江中心迁徙出来,到州来附近的那些煤矿周围居住,这明显不利于庐江城市化的进程。

可以说,这些重重的优劣都需要张彦亲自前去了解、去进行权衡,这才好在最终做出决定。

总而言之,张彦就这样带着冶儿坐上了马车,一路向着庐江的北部行进了过去。

在这一路上,他并没有多说些什么,而是借助着路上无事的机会,尽可能的享受着久违的休息。

一路上的时间过得很快,当太阳逐渐向西倾斜之后,张彦也从那仿佛无穷无尽的丘陵之中解脱出来,来到了一处稍微有些人气的地方。

……

“驾!”

……

车夫的喝声还在山野之间回荡着,只是如今坐在马车后面的张彦所见到的,却不再是之前的那重重叠叠的山峦,而是惊喜的发现,一条宽度远超他想象的大河就伫立在自己的身前不远处。

“咦,冶儿,你快看窗外!”

“从远近距离上看,那便是淮河了吧?”

“莫非我们已经到了州来地界?”

指着窗外惊讶的说道,在张彦的眼中,那山峦逐渐退去之后,便是一条极为宽阔的河流直贯东西,宏伟壮丽之处就算比起距离北边洛阳不远的黄河也不逞多让。

只是和一直都很“暴烈”的黄河不同,这处河流虽然也有些水流湍急的地方,但在一些相对平整的地块附近,这河水也会变得平缓下来,就好像这河流有着自己的灵智,不愿意破坏此处的水土环境一样。

在那河水的两岸,便是一处又一处依托于这小片平原开发出来的田地,两岸的百姓正在田间地头忙里着,似乎是在准备今年开春的垦荒工作。

毫无疑问,这此处河流正是整个华夏文明三大平原中江淮平原的缔造者,也即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之一,五岳四渎之中的第三渎,淮河。

与后世逐渐变得浑浊恶臭的淮河不同,在这个时代,四渎还是整个华夏地脉最为重要的四条水脉之一,因此淮河的水质在如今的张彦看来十分纯净清澈,并没与那么多的脏东西出现。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后面科技逐渐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彻底碾压农业之后,才渐渐的出现在人类的社会之中。

如今将自己的脑袋探出窗外,张彦自然没有什么心思去关注这河水如何,而是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两岸的那些农户身上。

……

“唔,冶儿,要不我们过去看看情况?”

……

既然自己面前的这条河流是淮河的话,那淮河南岸的这一大片的田地,在名义上就还属于是张彦治下的领地了,也接受他的统属。

此刻从他的视角来看,这大片大片的田地就仿佛是专门准备好的垦荒区一般,每一处田地都被翻的松软平整,就是不知道这土地的垄沟里面,有没有播下今年的种子。

从不远处用目光打量着那些不断忙碌着的农夫,张彦此刻虽然缩在马车里面,但心中却难免对于这种庐江边缘地带的垦荒情况升起了一丝兴趣,打算带着众人顺路过去看看。

真要是说起来的话,虽然张彦整日里嘴上说着自己过于劳累之类的话,但当真的遇到类似这种能够进行“微服私访”的机会时,他也一次都是没有落下,兢兢业业的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融入到了一起。

他之前在皖城的时候就曾经下达过政令,让麾下的各个城市配合他进行垦荒,以政府的名义雇佣百姓整顿良田,一边缓解东汉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情况,一边加大庐江郡内的可种植耕地面积,希望能够在有限的亩产量环境下尽可能的多养活一些百姓和将士。

既然现在的时间倒也合适,那张彦正好和那些忙碌着的农户聊聊,看看自己一直大力推广的垦荒工作完成的究竟如何了。

……

“呦,老伯,忙着呢?”

乐呵呵的一马当先从马车上跳了下去,张彦先是示意车夫就在此处等待自己,随后才将冶儿从车辕上接下,带着对方一同向不远处的麦田走去。

只是出乎他预料的是,现实并没有像是那些前世之中的采访栏目展现的那样简单。

当他开口之后,不但在他对面的那名先前一直忙碌着自己的老者一愣,就连周围的一些年轻人,看向他的眼神也瞬间就变得警惕了起来。

第十二章 私访

“你,你是谁?”

有些结结巴巴的开口向着张彦问了一句,那老者看向不远处走来的张彦,似乎是对于对方的身份有些好奇。